《江国正清秋》转载请注明来源:大蓝书dalanshu.cc
宫帘分影,夕照横斜。
空寂殿宇内人迹不至,青砖无尘,唯有西窗下不时传来落落棋声。
“陛下因何烦忧?”
沉着宽缓的声音,略带一点点沙哑,却是醇和如酿,韵味绵长,令人无法不对说话者心生好感。
昭王捻了几颗白棋,捏在手里把玩,半晌抬腕,不紧不慢地填下一子。
“天师神机妙算,无所不知。何不掐指算算?”
对面的声音笑将起来。
“陛下此言,却是着意为难洪某人了。”
昭王眼观棋局,也笑了笑:“天师何必谦虚?君子见草木润泽,便知山中有玉英。圣人由外知内,见显知隐,测度区区人心,对天师怎算得上为难?”
“洪某一介凡夫,岂敢与圣人相提并论?”那声音更谦和了几分,“若是普通人,所思所虑无非财色名利,倒也不难揣测。但天下有三种人,其心不可测,其情不可知。”
“哦?哪三种?”
“其一,方外修真之士,身心两忘,离俗忘机,其心无所牵缠,因而无可测度。其二古今圣贤,与道浮沉,因时俯仰,存心而不用,有情若无情,亦不可测。其三,世间明王,因天下之虑而虑,以万人之心为心,身在庙堂之中,心在千里之外,同样无法揣测。”
昭王一语不发地盯着棋枰,似在出神,过了好一会儿,方才换了个坐姿。
“本王所虑,不在千里之外,而在百年之后。”
他慢慢说着,随手将剩余的棋子丢回棋篓,抬起头来,与枰前之人视线相对,俱是止水般的静。
洪希圣拈须微笑:“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多情作远忧?”
“话是这么说,但社稷之重,不忧不行。有些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本王手里起变化,本王就有责任为后世计虑。”
“原来如此。”洪希圣整襟起身,随着他漫步出门,“陛下烦恼的,想必是公主前日所提的新政。”
“安颐所言不失为可行之道,但……”他在廊下站住,负手举头,望向无垠天穹,“用仁还是用法,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上官陵说得虽好,但若想二者兼顾,仁不乱法,法不失仁,则非圣君不可为。就算一开始能平衡中道,后世之君也未必有此德能,到时候,一切还是会回到老路上……”他说着,深深一叹,“倒不如预先做个抉择。只是……仁德厚民,遗泽长远,却难以抵御强寇。明法严刑必有成效,但只怕积毁积怨,折损国祚。”
洪希圣笑笑:“凡事有兴必有灭,有起必有终,自然之理罢了。天地日月尚有尽时,何况人间功业?谁都想千秋万代长盛不衰,可这么多年过去,有哪一个做到了呢?”
昭王颇为唏嘘:“确如天师所言呐……”
洪希圣轻抚仙髯,目送天边成行鸿雁。
“从前姜太公和周公各自受封后见面,姜太公问周公:‘你打算怎么治理鲁国呢?’周公说:‘尊尊亲亲。’太公说:‘鲁国从今以后要衰落了。’周公就问姜太公:‘你打算怎么治齐国?’太公说:‘任用贤能,奖赏有功者。’周公说:‘齐国以后一定会发生弑君篡国的事。’后来齐国越来越强大,一度成为霸主,却在二十四代后被田氏篡国。鲁国则越来越弱小,后世自然衰亡。”
“以圣贤的眼光智慧,能够见微知著,见近知远,却也并不能免除后世的祸患。姜太公何尝不知齐国将来有篡弑?周公又何尝不知鲁国将弱呢?只不过权衡之下,各从各的理念选择罢了。真正好仁的君主,明知将来可能因仁而亡身,也并不转变心意;真正尚法的君主,明知将来可能因法而灭国,也宁愿担承。有这样的觉悟,那么无论用仁还是用法,都自会得其所求,至于国祚短长,将来之事,便实非人力可控了。”
“所以,陛下,您心中所求的,究竟是什么呢?”
《列国志·昭志》:乙巳年冬,王长女自北桓返,明年,大宴国中名望豪族。五月,尚书令上官陵奏请立策试、开禁业、释官奴。廷议三日,王准之。初九,布令于朝。
实际情况却不似史官笔下那么顺畅平静。
正如沈安颐所料,高门士族把持选官早非一日,即便今非昔比,也不会轻易让渡手中权力。奏疏在朝堂上刚一公布,便立即引起不少同僚的反对。
“以策论用人实在可笑。善于阔谈者未必能够治事,如今选官之法已十分完善,内有才高德劭者推举,外有执符台广寻贤能,着实不必画蛇添足浪费人力。”
“不错,今日用人制度乃先王所留,多年来选得英才无数。从前齐朝时,厉帝也曾试图改变旧法,不惜屠戮士人,结果引起天下大乱,怎可不引以为戒?”
“正是如此。何况朝政之事,唯有王与诸大夫相议,岂能任凭外人指手画脚滥加议论?”
“匠人制作,必循绳墨;君子制礼,必法前王。上官大人不顾常俗,欲行古来未有之事,臣亦以为不可。”
“……”
众论纷纷,总之是不能苟同的意思。上官陵平心静气地听着,并不急于反驳。昭王也不插话,任凭群臣议论。不知过了多久,众人都说得口干舌燥,殿中逐渐恢复安静,这才见座上君王开口。
“上官贤卿,这是你的提议,你自己可有话要说?”
“陛下。”上官陵躬身应道,“臣确有一言奏禀。”
“昔年天下纷乱,诸侯并起,杀夺不休,黎民涂炭,游子见之而惊心,士人观之而忧叹。陈氏统合宇内,建立齐朝,为免贤士流离,议政于野,乃行推举之法,择其贤者而授官。此后制度流变,选官渐被高门士族把持,寒士埋没乡野,望族朋党相结。厉帝忌望族势大,恐怕威胁皇权,竟对士人动用极刑灭族之法,妄图一劳永逸。却不料引得战祸四起,时政多虞。”
“明帝恢复朝纲,却不改变用人之制。寒门英俊子弟不甘沉沦下僚,乃附从野心豪强,从此各地扰攘不断,未几又使天下分崩。”
“先王察其弊薮,于是在建立昭国时,虽沿用齐朝旧制,却额外设立执符台搜罗遗贤,欲辟寒士之便门。然而执符台尽管耳目灵敏,却并无统一的考核之法,往往道听途说,各自心评,导致良莠杂驳,屡受责问,最后在荐贤一事上日渐沉默,选官之权重又回到高门士族手中。”
“臣建议用策论试人选官,是为了提供一种定准。如此执符台可以考较,陛下可以参详,诸位大人亦可品评。既是文章论第量才为用,寒门子弟纵不被选用,也不至于心意难平,只会敬重高门子弟家学渊源才高一等。不知各位以为如何?”
一番话追本溯源,群臣思量良久,终是无言可驳。好半晌,方有一人出声。
“选官的事暂可不论,只是这‘开民禁业’又是一桩异想。自古以来农桑为本,历代帝王为劝课农桑,定下‘崇本抑末、禁民二业’的国策。古人云‘工无二伎,民不二业’,皆因人力有限,兼事过多容易分散精力,不如单事一行,以专其能。工商是利业,一旦开禁,定有许多农人无知贪利,都去做别业,耕田荒废,必伤国本。此禁绝不可开,否则悔之莫及!”
上官陵循声一望,说话的人是大司农。这些年因为种种缘故,已经造成土地不平衡的局面,禁业一开,在他想来无异于雪上加霜。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风竹月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大蓝书dalanshu.cc),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