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这个李德林(1)

灯下隋朝 安蒙 加书签

大蓝书【dalanshu.cc】第一时间更新《灯下隋朝》最新章节。

十四、这个李德林(1)

上回书中,我们提到这个李德林,有人把他称为大谋略家。√从他策划杨坚辅政、受禅,到后来为平陈出谋划策,可以看出,此人果然不凡。但从劝文帝不要滥杀无辜可以看出,他和文帝还不是一个层次的人。文帝说他是一介书生,不值得和他讨论此事,也是事出有因。

文帝说得不错。书生一般读书太多,中毒太深,做起事来往往瞻前顾后,有时沉溺幻想,比较天真和单纯,不敢放手一搏,认死理,脸皮薄。所以古语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又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所以书生是玩不转政治的,除非书生先变成流氓。

书生李德林不懂得流氓杨坚,就象白天不懂夜的黑。

我翻一下资料,发现这个李德林也确实是个人物,在《隋书》中占有很多的篇幅,这说明他在隋朝历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历史这么关照他,我也不能视而不见,所以要在这里把他的事情也说说,既是对李先生的肯定,也算是对历史的尊重。

李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祖父李寿,曾任湖州的户曹从事。父亲李敬族,历任太学博士、镇远将军。所以李德林也算是个官三代。

李德林年幼时,天资聪慧。聪颖到什么地步?有个例子,说他读左思的《蜀都赋》,十多天就烂熟于心了,而他当时只有几岁。想想我们现在的大学生,跟着老师学了几年的文言文,最后连个《赤壁赋》都翻译不了,惭愧啊!

那时候还是比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此事一传开,许多有名望的人士,都来到他家探视。接连一个多月的时间,来访的车马络绎不绝。

李德林十五岁时,就开始阅读五经及古今的文集,包括天文地理、阴阳之学,并且一直保持着每天几千字的阅读量。他还擅长写作,所写的文章大都思路通畅文辞恳切。

十六岁那年,发生了一个重大变故——他的父亲去世了。当时正是严冬季节,天寒地冻,朔风凛冽。李德林亲自驾着灵车,回故乡安葬。他只穿着单薄的孝服,赤着脚,一路上跌跌撞撞,吃了无数的苦头。但一片孝心,天地可鉴。李德林此举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

天保八年(五五八年),李德林被举荐为秀才,送入邺京。

任城王给尚书令杨遵彦写了一封推荐信,信中说道:“燕赵本来多奇才,这话确实不错。今年所选拔的秀才李德林,文章学识,自不必多说,只看他的风度神采,就知他终究会成为栋梁之材。至于说到他治理国家的本领,可与贾谊、晁错同列;作文赋诗的能力,可与相如、子云相比。即使尧舜临世,贤才豪杰满朝,然而建造大厦的人,怎么会嫌栋梁太多呢?我曾见孔文举的《荐祢衡表》中说道:‘洪水泛滥,帝思贤佐。’拿正平来比大禹,常觉得有点夸大。现在拿李德林来说,便会觉得这句话并不过分。”

杨遵彦看到推荐信把李德林说得神乎其神,有点怀疑,就当场测试,让李德林起草《让尚书令表》。只见他拿起笔来,唰唰唰,一挥而就,并且不需要做丝毫的修改。

什么叫“下笔如有神”?看看人家李德林就明白了。

杨遵彦看在眼里,叹在心里,认为李德林确实是个旷世奇才。乾明元年(五六〇年),杨遵彦奏请皇上,让李德林入朝商议国事。

天统初年,李德林被授为给事中,在中书省值班,掌管诏诰文书,不久任中书舍人。武平初年,升为通直散骑侍郎,又奉命与中书侍郎宋士素、侍中赵彦深一起掌管军国机密。

不久这个孝子又遇到了让他悲痛欲绝的事情——他的母亲去世了。

为此他离职奔丧,五天颗米不进,滴水不沾。因此引发了热病,浑身生疮,还是哀哭不绝。许多为官的好友,像陆骞、宋士素等都亲自探望,而名医张子彦等人,则亲自替他调制汤药。但李德林不愿服用,眼看着浑身红肿,不成人形。有人甚至推测李德林这回完了,没想到几天过后,他的病竟然出人意料的痊愈了,身体机能也很快恢复了。

这个从医学的角度似乎不好解释,于是大家都说是因他的一片孝心,感动天地所致。

封建社会提倡“忠孝节义”的道德观念,而“孝”更是封建社会道德体系的核心。许多朝代的君主都奉行“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所以“行孝”“尽孝”历来被视为道德高尚的表现,而违逆双亲,则被视为“大逆不道”之举。正因为如此,“孝”有时候也能演变成一种工具,比如人们可以通过“行孝”来树立美名,从而获得推荐提拔的机会;另一方面,如果有谁不想出仕,或者在职的大臣不想跟皇帝干了,那么回家“尽孝”也是一个最恰当不过的辞职理由。我们大家都读过李密(此李密为晋初的李密,非隋末的李密)的《陈情表》,他写《陈情表》就是为了达到“不出仕”的目的。当时天下初定,局势不稳,李密对与后主刘禅还心存幻想,所以他不想这么快就出来替新政府打工。于是就以要赡养祖母为借口,谢绝了晋武帝对他的工作安排。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封建社会提倡的孝道有时候又太荒诞太迂腐了,像“二十四孝”宣传的那些,什么“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等,让人感觉到行孝的巨大困难,而像汉代郭巨那样“埋儿奉母”的事例,甚至还会让人对“尽孝”产生一种巨大的怀疑和恐惧。为了解决奶奶的吃饭问题把孙子埋了,这实在是有悖天道人伦了。鲁迅先生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批判过这种愚孝,认为它是束缚中国人思想的桎梏。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这种美德都不应该丢弃。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提倡尊老敬老,在家庭建设中,“孝”也是一个家庭稳定和谐的基石。

我们不怀疑李德林对父母的孝心,也不怀疑因为亲人离去他内心产生的巨大悲痛。但如果是因为这种悲痛而把自己折磨到了不能生存的地步,这一定也有背于孝义的初衷了。

所以说,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得太过了,过犹不及。

李德林的名气很大,甚至已经超越了国界。

周武帝攻克北齐进入邺下的那天,就诏令小司马唐道和来到李德林家,对他进行百般抚慰。武帝说道:“攻打北齐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你。朕本来害怕你跟随齐主往东退却,现听说你尚在,朕非常高兴,请您立即入朝相见。”

这让我想到战国时期,秦王读了韩非子的文章,拍案叫绝,于是就发兵攻打韩国,目的也是要见见韩非子这个人才。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才一秒记住【大蓝书】地址:dalanshu.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温馨提示:按 Enter⤶ 返回目录,按 阅读上一页, 按 阅读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阅读。
灯下隋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大蓝书只为原作者安蒙的小说《灯下隋朝》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安蒙并收藏《灯下隋朝》最新章节。
崇祯重振大明
崇祯重振大明

一个现代人穿越成为大明崇祯皇帝,重振大明朝的努力。以《崇祯长编》《崇祯实录》《酌中志》等为准,前期按真实历史上的时间线写。

凤凰北斗 连载 138万字

黜龙
黜龙

此方天地有龙。龙形百态,不一而足,或游于江海,或翔于高山,或藏于九幽,或腾于云间。一旦奋起,便可吞风降雪,引江划河,落雷喷火,分山避海。此处人间也有龙。人中之龙,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一时机发,便可翻云覆雨,决势分野,定鼎问道,证位成龙。作为一个迷路的穿越者,张行一开始也想成龙,但后来,他发现这个行当卷的太厉害了,就决定改行,去黜落群龙。所谓行尽天下路,使天地处处通,黜

榴弹怕水 连载 497万字

临安不夜侯
临安不夜侯

“杨沅请秦相赴死!”“你有什么凭据指称本相有罪?”“莫须有!”有求传媒的杨沅误入南宋临安。本想重操旧业,做古代危机公关第一人,却不想竟开疆拓土,并夏融金,弄潮天下,我为天子!

月关 连载 197万字

笼中雀
笼中雀

晋江金牌推荐vip2017-11-13完结总书评数1854当前被收藏数5233魏国摄政王萧骏驰,求娶齐国公主姜灵洲。姜灵洲知道,此去他乡,远嫁敌国,怕是要郁郁此生,做一只老死宅内的笼中雀。但是……萧骏驰爱妃,请出笼。姜灵洲笼里挺好的,妾身懒得出去。谁是谁的笼中雀,并不好说~一句话摄政王与他的小仙女互相驯养的故事。阅读须知1.1v1,he,双处,甜宠不虐。2.全文架空,谢绝考据。内容标签甜宠主角姜灵

Miang 连载 65万字

飞扬跋扈,从唐人街开始
飞扬跋扈,从唐人街开始

19世纪末,华工在美沦落为三等人。民间对华工的歧视与冲突越演越烈,袭击也逐渐增多。在旧金山的唐人街,大烟馆、赌档林立,堂口、会馆,鱼龙混杂。直到这一天,陈正威从船上下来,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喜欢这里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我跨过半个世界来这里,可不是为了来挖矿的。”

不吃葱花 连载 178万字

[历史] 最狂上门女婿 十全十美的佳
[历史] 我家娘子太体贴 扶摇九天
[历史] 三国之从购买并州牧开始 我叫罗小飞
[历史] 朕,剩者为王 爱吃酥羊肉的刀宗人
[历史] 倒拔三国 神枪帅飞侠
[历史] 我只想算命,你却让我当国师 我要吃月亮
[历史] 我的臣子们都太逆天了! 我爱吃大肘子
[历史] 朕,乃万岁! 生哥是也
[历史] 封地三年,百官跪求登基! 九月的槐树
[历史] 三国:我刘备也是绝世武将 一点墨染
[历史] 造反我没兴趣,父皇别害怕 江南狂少
[历史] 大秦:最狠丞相,杀出个万世永昌 不曾见秦时月
[历史] 大明风流 隔壁小王本尊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大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小说均由程序自动从搜索引擎索引

Copyright © 2025 大蓝书

本页面更新于2024-11-25 07: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