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人儿精》转载请注明来源:大蓝书dalanshu.cc
林德安的想法也是如此,他也不再奢望突破,每天只是捏自己最擅长的细活儿,题材方面,最受欢迎的还是各种佛像以及传统戏剧故事。
当然也有改进,在北京的时候捏出的人物当然是京剧为主,四郎探母,三英战吕布什么的,其它戏剧题材几乎没人卖。
现在的孤岛租界又不一样,上海人喜欢新鲜热闹的本性全面释放,不光是京剧,沪剧、越剧、苏剧、锡剧、绍兴大班等江南特色曲种的也广受欢迎。
这也是孤岛的特别奇怪之处。
在抗战爆发前,上海流行的戏剧以京剧和话剧为主,而其他的根本不能称为剧,多是放在山歌小调的名目下,现在孤岛生活让人恐惧颓丧,看不到未来,无数人只能靠各种娱乐来麻痹自己,有钱的跳舞看大戏,没钱就看看小戏。
于是,申曲改名沪剧,滴笃班成了越剧,苏滩变成苏剧,这些新生曲种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一边广泛吸收传统戏剧的优点,同时博采西洋话剧和电影的长处,两相融合,加上孤岛此刻居住着大量文人,使得这些新剧中呈现出和京剧昆曲梆子等全然不同的面目来。
比如沪剧虽然也有《白兔记》这类古装戏,可却因为时装戏而出名,尤其是根据好莱坞电影《魂断蓝桥》改变的同名剧更是场场爆满,而以全女班出名的越剧则立刻成为女性观众的首选,每天都有无数女观众为舞台上的才子佳人疯狂着迷。
这些当然都是金溥佑的选择题材。
尤其是各种时装丽人更是好销路,多半都是小开买了去哄身边女伴开心的,这种时候,对方根本不问价钱。
金溥佑这边也落得报个高价,还能让对方扎个台型,同时也做出了许多修改。
比如,按照规矩都是一组一买,配个纸盒子漂亮大方,可现在就可以拆零出售,但售价自然和成套出售要高很多。
可一个愿买一个愿卖,倒也没人说什么。
这天他在静安寺外国坟山门口摆摊。
外国坟山是死在租界里的外国人的公墓,和中国人对墓地的忌讳不同,洋人似乎对此毫不在意,墓地修建的和公园似的,是居住在附近的洋人们日常散步的好地方。
从清末到现在几十年下来,附近的中国人也习惯了这种风俗。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孔凡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大蓝书dalanshu.cc),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