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大蓝书】地址:dalanshu.cc
趁着吴老师和摄影小陆正聊天,梁州宁跑去边上给江译城打电话。连打了三个,都是“正在通话中”。
登机口已经开放了,她握着手机,跟其他同事一道去登机。
刚找到位子坐下,手机屏幕亮了。
她接起来,听到江译城熟悉的声音:“总算打通了。”
“你一直在打我电话?”
“嗯。”
“巧了,我刚才也在打给你。”
“怎么了?”
“先说你的事吧。”
“抱歉,不能陪你去上海看演唱会了。”
江译城似乎是边走边打的电话,声音听上去有点急促,“临时有点急事,要出差。”
梁州宁不假思索:“嗯,不要紧,不过回来以后你要补偿我。”
“行吧,任你处置。”
江译城大方同意,接着又问,“那你呢?急着找我,有什么事?”
梁州宁:“没什么,我也有点事要出差,想通知你晚上去不了演唱会。”
“……”
放鸽子这种事,绝对不适用“先下手为强”的道理。
江译城无奈吃下这个哑巴亏,接着叮嘱她路上小心。
三言两语后,就急匆匆挂了电话。
下飞机后,梁州宁跟着吴老师他们去找提前租好的车。
司机王师傅告诉他们,现在上山的路都已经断了,正在抢修,只能把他们送到山脚下。
一辆普通的中型客车,一行人上车后,还剩下一些空位子。
“请大家稍微等一等,还有几个客人也是去青叶乡的。”
王师傅解释说,“和你们同一航班,应该也快到了。”
话音刚落,机场出口有几个人往这边走来,王师傅上去帮忙开门拿东西。
最先上车的那个梁州宁认识,是上次随吴老师去气象台采访时认识的,省气象台的台长顾永辉。
而紧随其后出现的人,毫无悬念,正是那个上飞机前还打电话来跟她道歉并答应了要任她处置的某人。
他低着眸,似乎有心事,没第一时间注意到她。
“这位是小江,我们台的首席预报员,是来做现场应急指导的。”
顾台长跟吴老师一一介绍自己的同事,最后问,“你们也是去青叶乡吧?”
“是啊,听说青叶乡连夜暴雨,早上6点多突发泥石流,预计受灾人数可不少啊。”
吴老师已年近五十,可一遇到这种重大灾害,还是第一个冲在前面。
两位老师坐在一起,聊起了救灾和重建的事。
顾台长全程脸色不佳,揉着眉心跟吴老师掏心窝子:“说真的,老吴,有些事哪怕你不重点报道,咱们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次晚报了重大灾害,我们省台是难辞其咎的。不过其中的曲折,公众未必知情,我们也很难做啊……”
老江湖吴老师对此半信半疑:“这次泥石流,前期一点迹象都没有吗?”
“有是有的,但存在很大的争议。”
顾台长看看身边的江译城,转而对吴老师说,“我们小江最近刚好在研究优化泥石流预报系统的课题,昨晚会商的时候,还提起了青叶乡水位异常的事。很可惜,当时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可。”
听到有关江译城的事,梁州宁条件反射地抬起眸,余光瞥见江译城的侧颜,忽然就拘谨地抿起了唇。
“据我所知,月降雨量达到350毫米,日降雨量达到150毫米,就该发出泥石流警报了。”
吴老师见多识广,又与气象台接触较多,对此也有一定的了解。
顾台长神色凝重,“可青叶乡的这两个数值,统统没有到达临界值。甚至,还差得很远。”
吴老师诧异:“那是怎么回事?”
“像青叶乡这样河流多、地势复杂的山区,水位的监测管理难免有缺陷。加上经济情况落后,引进先进仪器对青叶乡来说成本太高。所以,数据采集上难免有偏差。”
顾台长耐心地给同行的年轻记者们普及知识,“我们对于重大灾害的预报是有严格程序的,误报和漏报,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这就需要预报员综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使平均损失达到最小。”
见大家都一头雾水,顾台长又补充道:“我这样说吧,仪器分析出来的数据多少是有误差的。经验丰富的首席预报员,能靠着对一个地方长期预报积累下的经验,很快判断出其中的误差是多少。可把他放到另一块地方,他的预报准确率,可能还不如当地的一个普通预报员高。小江调回塬省没多久,对当地的具体情况没有负责青叶乡预报几十年的老专家清楚。而当地专家都认为,这个数值是不需要发预报的。所以呢,就有了分歧。”
一车人,一半记者,一半气象台工人员,气氛始终凝重。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有的侧重科学,有的侧重感情。关于误报和漏报该如何抉择,是否有什么固定公式,梁州宁其实并不清楚。她唯一知道的是,江译城的那杆秤,一定是偏向生命的一边。
所以发生泥石流这件事,他并不会因为自己预报准了而高兴。
相反的,他一定比谁都难过。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大雨将至》转载请注明来源:大蓝书dalanshu.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