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第1/2页)
方北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大蓝书dalanshu.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如果说三国的城墙,就是荆州古城这棵参天大树目前所能够见到的最早根基,那么培育这最早根基的关键人物,就是关羽和朱然。关羽是最早的扩建者,朱然则是紧接其后的大规模翻修加固者,而且用完全不亚于关羽,原因在哪里呢?
关羽曾经建造江陵城池,郦道元《水经注》有明确记载,这在上一节已经提到。另外,散佚的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山南道》还记载,关羽是在旧城的南面扩建新城:“江陵府城。州城本有中隔:以北,旧城也;以南,关羽所筑。”
关羽被孙吴攻杀之后,他扩建的城池自然就被吕蒙所推荐的朱然所占据。朱然因此在黄武元年(222),打了一场漂亮的江陵保卫战。之后,朱然继续在江陵镇守,又镇守了二十七年,直到他在这里去世,加起来长达三十年之久。
到了朱然临死前一年,即赤乌十一年(245),朱然开始大规模翻修加固江陵城池,史书记载:“赤乌十一年春正月,朱然城江陵。”
这段记载见于《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此处的“城”字是动词,即修建城池的意思。朱然这一次举措,在荆州古城最早根基的培育上,意义非同一般,理由有三:
第一,《三国志》中对此进行记载的《吴主传》,是孙权时期的国家编年大事档案,所以措辞非常精炼。整个《吴主传》,对孙权在位时期大规模修建城池的档案记载,总共只有六处。孙权在位长达五十二年,曾经一再下令“诸郡县,治城郭”。全国大大小小的城池,虽然修建很多,然而记入国家档案的,却只有这寥寥六处,可见这六处的规模必定非同一般。
第二,最早出现在《吴主传》中的两处记载,是建安十七年(212)的“城石头”,建安二十五年(220)的“城武昌”。所谓“城石头”,就是兴修石头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内清凉山),在秦淮河边修建城堡,以拱卫首都建业;“城武昌”,则是修建武昌县的城池(今湖北省鄂州市)。当时的建业和武昌,是孙吴的两大都城。所以这两次工程,都是属于首都基本建设的国家重点工程。修建江陵城池能够与两者并列,可见也具有国家重点工程的性质。
第三,关羽单独镇守荆州,是从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前往益州后开始,到建安二十四年(219)被杀为止,历时只有八年。但是朱然在江陵镇守,是从建安二十四年(219)起,直到赤乌十二年(249)去世为止,历时长达三十年,是关羽的三倍还不止。不言而喻,镇守的时间越长,在城池修建上,积累的资源就越是丰富,经验也越是充足。
规模非同一般,重要性堪比国家重点工程,积累的资源和经验又更加丰富和充足,那么这次江陵城池的大规模翻修加固,效果究竟如何呢?客观的见证者,是我们在后面将要讲到的陆抗。凤凰元年(272),也就是朱然这次修建工程完成二十四年之后,陆抗凭借超级坚固的江陵城池,使得西晋大军在进攻江陵时无功而返,可见工程质量非常优良,绝非现今那些人一踩就塌,车一压就垮,甚至是不踩不压也要垮塌的豆腐渣工程。
既然这次城池修建,朱然拥有的各种条件都比关羽优越,二十四年后质量又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加之他在时间上又紧接在关羽之后,关羽修的城池,残缺了的他必定要修补,薄弱了的他必定要加强,崩塌了的他必定要加固。因此,考古工者发现的这段三国高大城墙,真正起主要用的主持修建者,应当是朱然。换言之,这段三国城墙,以及还埋藏在地下的其他部分,就是关羽和朱然,特别是朱然朱大帅留给后世的珍贵实物遗产。
朱然的第一笔珍贵实物遗产,其特征是体量巨大但又深藏不露,静静等待重见天日。他留给后世的第二笔珍贵实物遗产,特征则是品种丰富而且光彩璀璨,这又是一笔什么样的实物性遗产呢?
1984年6月,安徽省马鞍山市南郊发现一座墓葬,出土了上百件木器、漆器、瓷器、铜器、陶器等珍贵文物,被评为当时中国十大考古收获之一,这就是朱然的墓地。现今,在原址上建立起“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朱然墓葬中的文物,就是他朱大帅留给后世的第二笔珍贵实物性遗产。现在就选择其中与我们名将主题密切相关的部分精品,与大家共同欣赏。
首先欣赏两件物品,这是笔者亲手按照原尺寸做的模型。这是什么东西呢?答案是朱然朱大帅生前所使用的名片,现今名片的老祖宗。
图1名刺模型图
体形苗条的这一种,三国时的全名叫“爵里刺”,简称为“奏刺”或“名刺”。共出土十四枚,用本色木料制成,长度是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四厘米左右。正面直行书写礼节性措辞,字体是向楷书转变的隶书。图1这一枚是:故鄣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
措辞被空格分为三段:第一段的“故鄣”,是朱然籍贯所在的县名,后面是姓名“朱然”和敬语“再拜”;第二段是固定的问候语“问起居”,即问候对方生活起居。再拜,意思是向您致敬两次;问起居,意思是问候您身体安好。第三段标明自己“字义封”,是方便让对方称呼自己。因为按照当时的社交礼仪,称呼自己要称名,比如朱然要自称“然”,以表示谦虚;称呼对方则要称字,比如称朱然要叫“义封”,以表示尊敬。总结起来,措辞包括籍贯、姓氏、名字、敬语和问候语共计五项,其中的籍贯一项,可以根据对方对自己的熟悉程度而增减变化,其余四项则必须具备,所以十四枚的措辞大同而小异。
体形壮实的这一种,叫做“谒”或“版谒”,共出土三枚。也用本色木料制成,长度也是一尺,但是宽度和厚度都超过了名刺。正面顶端中央书写“谒”字,然后在右侧边缘,用小一点的字体,直行书写同样字体的礼节性措辞。图2这一枚是:假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杨朱然再拜。
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朱然临终前,担任的职务正是右军师、左大司马,被封为当阳侯,与此处的措辞完全吻合。开头的“假”字,出土时完全腐蚀缺损,但是《三国志》卷五十六《朱然传》记载,孙权曾经“假然节”,即给予朱然一柄节旄。所谓“假节”,是当时军事上一种专门名号。“假”的意思是给予,“节”是用竹竿与牦牛尾做成,为君主所赐威权的凭证。享有这一名号者,有权诛杀违反军法的普通将士。据《三国志》记载,陆逊、陆抗父子,都曾拥有“假节”的名号。比照陆氏父子,这版谒上缺损的第一个字,可以肯定是“假”字。
图2版谒模型图
大体说来,名刺应当用于一般性的社交场合,而版谒则用在比较正式的官方场合。
不要看这些名片的老祖宗原生态十足,文化价值却很高,堪称朱然家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原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因为有了它们,有关专家才能够将墓主确凿无误地锁定为朱然;因为有了它们,我们也才能够穿越时空,直接感知一千七百年前三国历史文化的动人风韵。在当时,与名刺、版谒相关的有趣故事很多。比如《三国志》卷十《荀彧传》裴松之注引《祢衡传》记载,那位恃才傲物的老愤青祢衡,漫游到东汉朝廷所在的许县,自己书写了一枚名刺,揣在怀里想去访问社会名流。谁知走了一圈,他一个都看不上眼,最后名刺上的字迹都褪了色看不清了,也没能递送出去:“衡尝书一刺怀之,字漫灭无所适。”
还有《三国志》卷九《夏侯渊传》裴松之注引《世语》记载,夏侯渊七岁的儿子夏侯荣,记忆力相当惊人,曹丕曾经在一次大会上,让他先看一遍在座上百位宾客的奏刺,然后逐一测试,他能够将每个人的姓氏、名字、籍贯全部准确无误地说出来:“宾客百余人,人一奏刺;悉书其乡邑、名氏,世所谓爵里刺也。客示之,一寓目,使之遍谈,不谬一人。”
还有《三国志》卷十一《邴原传》裴松之注引《邴原别传》记载,曹操北伐塞外乌丸之后凯旋途中,门口送进一块社会名流的版谒,此人叫做邴原,曹操见了大喜,抓起鞋子一边穿一边跑出去迎接:“邴原先至,门下通谒。太祖大惊喜,揽履而起。”
还有《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记载,刘备第一次当官当了一个分管全县治安的县尉。不料没有当几天,就碰上精简机构,上级郡政府的督邮老爷来到县里,准备通知刘备下岗。刘备去向督邮大人求情,门口拒绝把他的版谒递送进去通报:“先主求谒,不通。”
刘备大怒,暴打督邮一顿之后弃官而去。
这些故事非常有趣,但是名刺、版谒的实物,却长期无缘看到,实在遗憾之至。现今终于可以一饱眼福了,要知道在三国的风云人物当中,名刺和版谒同时出土从而呈现在人间者,迄今还只有朱然朱大帅这独一份,实在是极其珍贵!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大蓝书只为原作者方北辰的小说《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方北辰并收藏《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