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喜相逢》转载请注明来源:大蓝书dalanshu.cc
季达收到信后心里具体是什么想法,外人不得而知。不过,几日后他回了信,信里领了夫夫俩的好意。柯祺和谢瑾华收到回信后,只觉得完成了一件大事。他们真心实意地盼着季达能够有所为。
三月底,《秋林文报》的第一期正式开始发行。
报纸暂时分了四版,日后会酌情增减。第一版是大儒之,谢瑾华每一期都会向众位大儒邀稿,品内容不限,品题材不限。第二版开设了辩论模块,每一期都会提出一个议题,投稿者可以从正面破题,也可以从反面破题,写得特别好的文章就能被刊登在下期报纸上。与此同时,这一版还有美文美选登模块,同样是面向所有文人征稿的。第三版是每月新闻总结。第四版则是小说故事连载。
第一版的存在确保了文报的格调,第二版的存在能引天下文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三版、第四版的存在使得报纸的面向群体不局限于清高的文人。总得来说,这份报纸高得上去,也低得下来。
自从《行善记》这出戏大火,柯祺就意识到了一点,此时的人特别缺乏娱乐活动。所以,在发行报纸前,柯祺已经叫底下的人去和京城中几位有名的说书先生谈合的事了。一旦报纸上的故事能通过说书先生们的口传扬开,即使贩夫走卒们不识字,他们也会知道文报的存在,并向往文报的存在。
这些人或许不会来买报纸,柯祺要赚的却也不是卖报纸的钱,他要的是国民知名度和认可度!
夫夫俩合默契,谢瑾华确保了文报的质量,柯祺确保了文报的推行。他们又赶上了好时候。此时距离县试纵火案过去没多久,开瑞帝知道前朝余孽想要坏了他在文人中的名声,在这样的情况下,文报这种能够宣传政治正确的媒介肯定会为开瑞帝看重。朝廷官方悄无声息地给报纸一路开了绿灯。
于是,人人争买《秋林文报》,这仿佛成了一种潮流。
一时间,京城纸贵。
谢瑾华,自号未名居士,随着这份报纸的推行就此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第一百零八章
为了在普通民众中推行报纸,第四版上的连载故事肯定是重中之重。
第一个故事叫《从戎记》,这故事不是柯祺主笔的,但大纲却是他提供的,简单地说是个废柴升级流故事。主角是个叫邢大的普通农家汉子,生母早逝,继母不慈,先遭退婚,又遭村人污蔑,因走投无路不得不背井离乡投奔在军中当伙头兵的表舅,然后一路升级,一路打脸,最终走向人生颠覆。
这样的爽文套路在后世的网络小说中不知道有多少,可在这个时代就显得很新颖了。
虽说悲剧更容易成为经典,但其实人人都爱爽文。
因为,人们在听故事时,总会下意识地站在主角儿的立场,并把自己的感情代入进去。
在《从戎记》之前,不是没有说书先生讲过金戈铁马和大漠孤烟,但那些故事中的主角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主角们一开始就已经站在了普通人所不能及的高度,虽然故事够曲折,内容也够爽,但听众不会把自己代入主角。而现在,《从戎记》的主角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户,他没有了不起的家世背景,只能从一个小兵开始奋斗。这样的主角太适合让贩夫走卒们代入自身了。
主角够接地气!故事又虐中带爽!《从戎记》绝对是能火起来的。
在创造《从戎记》大纲的过程中,柯祺尝试着把小胖墩于志约了出来。因庆阳侯府和镇国大将军府间已经达成默契,很愿意让小辈们加深联系,再加上小胖墩对“羊肉汤”很有好感,于是欣然赴约。
待于志得知柯祺想要写一本和戍边军有关的小说后,于老将军就亲自和柯祺进行对话了。
身为于家人,老将军自十二岁时亲上战场,一直到了开瑞年间才不得不选择回京中荣养,这一生中有五十多年的时间都在军队中度过。他的父兄、祖父、曾祖等,他的两个儿子,都死在了战场上。老将军见过了太多的胜利,也见过了太多的死亡。他见过了太多的舍生取义,也见过了太多的背叛。
他是经历者,他也是见证者。
听过了柯祺的计划后,老将军坐在院子里擦了一夜的长枪。
《从戎记》不是柯祺一人的品。提供素材的人是于老将军,准备大纲的人是柯祺,写小说的人则是冯良。没办法,比起每日请安时都要被操练一回但还是锲而不舍长成了胖墩的于家主和于志,自小在于老将军身边长大的冯良对戍边军有着更深的感情。他虽未见过战场,但他能懂老将军的心。
在第一期的《秋林文报》上,《从戎记》的情节只堪堪进展到了刑大被迫投奔表舅这一地方,他的军旅生活还未来得及展开。不过,完整的故事大纲早已经借着德亲王家二公子李旭的手被呈到了龙案上,叫开瑞帝看过了。而这也是柯祺创造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目的。他在用这种方式向上位者卖好。
报纸能操控舆论。如果没有上位者的扶持,那么等到上位者反应过来后,主创者就危险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