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第五卷《大乘百法明门论》

百法明门论 妙音0 加书签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面,戊二、重举五位详列百法。

本论「随文释义」,我们分成两大科:第一大科、「承圣言以标宗」,是说明「百法明门论」的宗旨:『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天亲菩萨在造论之前,先标出本论的宗旨。如,随顺或者说是依止。我依止佛陀的圣教量来标出本论的宗旨。什么是本论的宗旨呢?「一切法无我」。换句话说︰一切有为法、无为法,不管是生灭法、不生不灭法,这些法都不是自然而有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都是要假借因缘和合才能够出现的,从本性上来观察,它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所以叫做「无我」,学习本论就是要了解这个道理。这是第一大科,「承圣言以标宗」。

第二大科、「设问答以明宗」,就是设立了两个问答,来广泛的说明「一切法无我」的道理。这当中就有两番的问答:「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无我分成两部分,先解释什么是一切法的「差别相」,然后再说明「无我」的道理。那么天亲菩萨解释一切法,是先简略的说明一切法的项目,就是五位百法的名称,以及生起的次第。以下就广泛、详细的说明百法的差别相。

戊二、重举五位详列百法

己一、心法

所谓「心」,唯识的定义就是「了别」,是说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能够对所缘的境界,生起明了、分别的功能,这叫「心法」。它有明了、分别的功能。心法总共有八个识,先把它的内容标出来: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心法」在一切有为法当中,它造业的势力最强大,「一切最胜故」。它的内容有八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是标出它的名称。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解释分成两段:第一个「总标」,先将心法的体性跟作用作一个总标;第二段再详细的解释八识的作用。总标当中又分成两段,第一段是发明「心识的体性」,第二段是讲「心识的作用」。先看第一段:

『心性离过绝非,尚不可名之为一,云何有八?』

我们这一念心的本质,「性」就是本质,虽然经常起烦恼,遇到可爱的境界起贪烦恼、遇到不可爱的境界起瞋烦恼,这些都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就它的本性来说,是『离过绝非』;以教门来说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清净就是「离相」离一切相;以禅宗来说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的本性离一切的过非,那么既然是离一切过非,尚不可名之为一,云何有八?它是一种无我、无我所的清净法性,这种平等法性的境界是没有对立的,「一」都不可得,哪有所谓「八」识的体性呢?从体性来说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离过绝非』,离一切对立的相貌。从作用来说:

『若论相用,浩然无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显著者,略有八种。』

既然它的「本性」是毕竟空,那么这八个识是怎么安立呢?是约着它的「相状」跟「作用」来说的。因为内心一动,就有作用、就有相状,可能是染污的相状,也可能是清净的相状;每个人的烦恼跟善根各式各样,,所以内心不动的时候,是离过绝非,什么事都没有,但是这种情况我们做不到,凡夫就是喜欢起心动念,一动之后,『浩然无涯』,内心的活动就有各式各样。『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显著者,略有八种。』我们无法把每一个人的起心动念,很微细、清楚的讲出来,怎么办呢?就把比较明显的,列出八种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研究《百法》,不要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我们这念心有八个体性,我们原本妄想就很严重,研究唯识之后,还打了八个妄想、有八个心,不是这个意思。是就着它的各种功能,各安立一个法──眼识的功能,能够了别外在的色尘,我们安立作「眼识」;能够听到声音,安立它是「耳识」;能够去尝味道,安立作「舌识」…有这样的功能,就安立这样的作用。

比如我们说海公长老,我们可以称他「院长」,也可以称他「方丈和尚」,那他的名称是怎么安立的呢?是约「作用」。就着他在佛学院能够表现领导的作用,安立作「院长」;就着他能够住持一间寺庙,安立作「方丈」…他有各式各样的名称,老和尚、长老…这些都是约着他所发动出来的的作用来安立的;其实他就是他,海公就是海公,都是同一个人。

就是说这以下的八个识,是因为我们内心基本上有八个很特殊的作用,虽然每一个人的心识各式各样,但是大致上有八个最大的作用,所以安立了八个识,是约着它的「相、用」安立的。这是我们应该清楚的。不要认为有八个自体的识,这样就违背前面的宗旨,天亲菩萨已经告诉我们百法的宗旨是「一切法无我」。所以『就有情分中相用最显著者,略有八种』,这个「相用」是一种因缘所表现的作用。这是蕅益大师在解释八识之前,先作一个说明。

这八个识,我们先看附表二——八识业用。这个补充讲表不是我有这样的智慧能够画出来,这个补充讲表引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所画的。

先看图的右上边,这个「性」是指「真如佛性」─「真者」,真实不虚,它的体性是不颠倒、真实不虚的;「如者」,恒常不变,纵使造了五逆十恶,仍然是一种清净的境界;它是「真」,也是「如」的一种佛性;佛者「觉」也,一种明明觉觉的本性。

从经典上来看,这个真如佛性是我们每个人本来具足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它恒常存在,它的相貌是清净本然、周徧法界,可以说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佛陀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三件事情一直在系缚我们:

第一个是「烦恼」,我们多多少少都有烦恼活动,有些人烦恼重、有些人烦恼轻,都有烦恼。其次,我们内心有无量无边的「业力」,常常感觉到有些事情自己实在做不了主。第三个是「果报」。就是惑、业、苦。

我们再来看看「清净本然,周徧法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惑、业、苦」不是本来有的,我们本来不是这样的境界,是后来才有的,所以是可以对治、消灭的。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但是一念不觉、一念的妄动,如《大乘起信论》上说:「真如不守自性」,真如原本是很清净的,但是我们凡夫不欢喜安住在空性,就向外去动──「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就变成了「识」。

这个「识」虽然是了别,但是「识」有杂染的意味,凡夫才讲「识」,圣人是讲智慧,转识成智。通常我们在经论里看到「识」,就是有染污的意思,不是清净的,所以图表中有很多黑点,表示有很多的烦恼、业力、痛苦的果报,也就是有惑业苦的轮回。

第一个最微细的识就是第八识,就是异熟的功能。这八个识有八个功能,《成唯识论》把它会归成三大类:

第一个、「异熟」─第八识

「第八识」它的形相非常的微细,我们昨天有简单说过,第八识并不造业,它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永远保持「无记」的状态。你造善业它也不帮助你,你造恶业它也不阻止你,完全没有意见;前七识要造重大的善业、恶业,它完全保持没有意见,就是相续保持一种无记的状态。那么它的功能是什么呢?就是「受熏」,接受业力的熏习,把种子保存下来,就做这件事情。所以我们第八识的功能,《唯识学》安立作「异熟」,它的功能就是异熟;另外一个功能「阿赖耶」,前面有说过,就是「摄持」。这地方《成唯识论》是安立作异熟。

「异熟」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果报」─果报识,它本身不造业,只是收集你造业的结果,它受熏。为什么不直接解释为「果报」呢?要讲「异熟」,因为它有三个特殊的意义:

(一)异时而熟:是说第八识的功能,我们前七转识在造业的时候,不能马上得果报,第八识先把它保存下来,这个业力要累积一段时间。好比我现在出了家、或者准备要出家;我现在开始造善业,造了极乐世界的善业、或者是天道的善业,虽然我造了那么大的善业,但是我现在的果报,还是人的果报。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异时而熟」,这些善业先被保存下来,不是马上得果报,你现在的果报暂时被第八识摄持住、这个果报的势力还没有消失,所以不能马上转变。就是:「造业时间」跟「得果报的时间」不一样,这就是「异时而熟」。

(二)异类而熟:前面是讲「时间」的差异,这里是讲「因跟果」性质的差异。异类,「类」就是种类,所谓「因通三性,果为无记」,是说︰你造业时,有善业、恶业、无记三性;你能够造广大的善业,也可能因一时的糊涂,造了重大的恶业,业有善性、恶性,但是果报只有「无记」,果报不讲善恶。你当一个贫穷的人、得到贫穷果报,贫穷果报只能说「这是恶业所招感的不可乐果报」,不可以说「贫穷是属于恶性」;如果这个果报的本质就是「恶性」,因为恶性有招感性,它又会招感恶的果报,这样的话,一个人要是堕落到一个恶的果报,那就永远没办法解脱了。事实上有些人在贫穷当中奋发向上、更加努力,这种果报反而使令他增上,怎么能说它是恶性呢?所以:「果报」不论善恶,果报只论可乐、不可乐。这是第二个。

(三)「变异而熟」:这是说从因到果的过程,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我造了五逆十恶,这些业力被第八识摄持住了,内心就会有一些不安,但是只要尚未得果报的业力,都还有很多的变数。你可以透过拜忏、念佛的修行功德──万德洪名,这个清水珠投到你的内心,跟你的五逆十恶一接触的时候,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念之间,就把你五逆十恶的罪业慢慢慢慢给消灭掉。

只要一口气还在,自己的业力,都有能力去改变!业力不是永远保持不变的,这就是「变异而熟」。除非这个「果报」已经出现了,那就很难改变了;只要这个业力还被第八识保存,那就有很大的变数,有可能会随因缘条件而继续增长,也有可能会消减下来,它会起变化。

综合上述:「因」和「果」之间有三种性质:一个是「异时」,指时间上的差异;第二个「异类」,是指性质上的差异;第三个「变异」,是从因到果,中间产生各式各样的变化。这三种性质都是以「第八识」为主,所以安立第八识叫「异熟识」。从无始劫来到现在,它负责收集你的业力,把你每一生所造的业力,全部收集起来,处于内心当中,并不断地变化。当然它自己不能变化,就是你前七识去造业,然后对它产生影响,总之第八识的主要功能就是「异熟」。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思量」─「第七识」

第七意识它不造善也不造恶,跟第八识的性质一样,都是属于无记,不过它的无记是「有覆无记」。前面的第八意识是「不覆」,它不覆盖真如、也不障碍圣道,第七意识它障碍圣道。第七意识的功能是「思量」,思量就是思惟度量。我们说「识」有了别性,那第七意识为什么安立作「思量」呢?因为第七识的明了性,它的特性──能够对所缘境生起很「深入」的思惟观察,它的深入跟微细,不是前六识所能比的,它能够对所缘境深入跟微细的观察,而且是「相续」的观察。

「第七识」不像「第六意识」的所缘境是变化的,第六意识有时候想善、有时候想恶,有时候想过去、有时候想现在,就像猴子去抓树枝一样,一下子抓住这棵树枝,又放掉、抓另一棵…前六识都是各式各样的变化。但是第七意识是非常专一的,它的所缘境就是「第八识」,它就是从头到尾一直注意第八识。注意第八识做什么呢?就把第八识错认为「我」,执持第八识的「见分」为我。

这是怎么回事啊?就是说:第七意识的性质,并不向外攀缘,它的明了性不向外,它欢喜向内。它向内攀缘谁呢?攀缘第八识。第八识的明了性非常微细,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生、剎那灭…但是因为第七意识的心识比较粗,第八识比较细,所以它看第八识以为第八识是恒常住、不变异的,它的明了性一直存在,是常住真心;就好像我们看日光灯一样,感觉灯光是相续的,其实日光灯闪烁的频率,一分钟有一百二十下,但是我们眼睛的观察力比较粗,看日光灯,也是感觉日光灯是常住不变的。第七识也是这样,它一次一次对第八识思量--恒审思量第八识,然后执为我,它的功能就是「执我」。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大蓝书【dalanshu.cc】第一时间更新《百法明门论》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温馨提示:按 Enter⤶ 返回目录,按 阅读上一页, 按 阅读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阅读。
百法明门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大蓝书只为原作者妙音0的小说《百法明门论》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百法明门论》最新章节。
炮灰的人生2(快穿)
炮灰的人生2(快穿)

倾碧悠然 连载 850万字

替嫁高门
替嫁高门

简介:【高冷世子追妻火葬场】永安侯府的世子贺知煜和新皇演了一出君臣失和的戏,只为在他与孟氏的婚宴上拿下反贼。不知情的孟家怕侯府落难嫡女受委屈,慌忙推了养女孟云芍替嫁。大事落定,......

白月轻舟 连载 8万字

高武纪元
高武纪元

从南洋深海中飞起的黑龙,掀起灭世海啸……火焰魔灵毁灭一座座钢筋水泥城市,于核爆中心安然离去……域外神明试图统治整片星海……这是人类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也是掀起生命进化狂潮的高武纪元。即将高考的武道学生李源,心怀能观想星海的奇异神宫,在这个世界艰难前行。多年以后。“我现在的飞行速度是122682米/每秒,力量爆发是……”李源在距蓝星表层约180公里的大气层中极速飞行,冰冷眸子盯着昏暗虚空尽头那条

烽仙 连载 90万字

五皇决定携挚友登基
五皇决定携挚友登基

【文案】五条君一不小心看到了未来。从认识挚友夏油,到被冒牌的夏油关进狱门疆,未来十几年的剧情都被剧透了个遍。五条君得出了一个结论——做正面人物是没有前途的,要做,就要做《咒术○战》的第一大暴君!……夏油君崩溃地跟在五条后面。“悟,你疯了?”“悟,我不理解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再怎么样我们也是高专的学生!”“住手,悟,你的大好前途都不要了吗?!”五条君笑得意味深长:“杰,我们的未来,哪有什么大好前途啊。

温水煮书 全本 6万字

猎户家的乖软小夫郎
猎户家的乖软小夫郎

【全文订阅只需一杯蜜雪冰城钱,请支持正版!看完的宝宝可以帮我评个分吗!】顾柳是顾家村人见人夸的哥儿,家中活计一把好手性子也乖巧,然而他那黑心后娘为了点银钱,竟要将他嫁给邻村的泼皮癞子做妾。百般反抗无果,顾柳万念俱灰,寻了一条白布入山欲要轻生,却被一个猎户救下。那猎户生的高大魁梧,那一身狰狞的伤痕更是看的顾柳直发怵,谁料那猎户在听了他的事以后竟愿意出钱娶他!顾柳抹了泪,红着脸看向那高大的猎户:他这么

折酒三钱 全本 3万字

佛法修学概要
佛法修学概要

让你迅速掌握佛法之修学次第!

妙音0 言情 连载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妙音0 言情 连载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妙音0 言情 连载

唯识学概要
唯识学概要

妙音0 言情 连载

天台教观纲宗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言情 连载

灵峰宗论
灵峰宗论

妙音0 言情 连载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大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小说均由程序自动从搜索引擎索引

Copyright © 2025 大蓝书

本页面更新于2024-04-27 08: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