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大蓝书dalanshu.cc),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四面,我们看第一部分,第六识的业用。
我们前面说过:前六识的功能都是「了境」──能够了别六尘的境界。那么在这六识当中,主要是以「第六意识」为主。换句话说:是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去造业的。关于第六意识,《八识规矩颂》有一个偈颂,我们略加说明: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玄奘大师说「第六意识」有两个特性:第一个,它活动范围特别广大;第二个,造业的势力特别强。
一、先看「活动范围」
第六意识的「活动范围」是什么范围呢?「性界受三恒转易」,所谓『性』是指「三性」:善性、恶性、无记性。第六意识它不像第七识第八识保持一种无记的状态,第六意识能够生起善、恶、或者无记,有三性的功能。其次是『三界』:欲界、□□、无□□;我们的第六意识,也可能在散乱心的欲界活动——在五欲的境界活动;也能够修习禅定,由定心进入到□□、无□□去,所以第六意识是通于三界的。
即使是四禅、四空定,那么高深、明静不动的境界,除了「无想天」之外,全都是第六意识活动的境界,只是差别在「由粗到细」如此而已。第六意识的活动欲界、□□、无□□都有。『五受』是指苦、乐、忧、喜、舍,就是第六意识有时候是痛苦、有时候是快乐;有时候是忧、有时候是喜、有时候是舍受。总之,「性」、「界」、「受」这三种情况,它不是固定而是经常变化的,「恒转易」会随外在的境界而变化。
「根随信等总相连」,它所相应的心所,有「根本烦恼」跟「随烦恼」,这些我们会在下一堂课说明。或者说善的心所,信等就是善的心所,总相连。这个意思就是说,第六意识只要在凡位,不管是再好的人,有时候也会起恶念;再坏的人,有时候也会起善念,这就是「根随信等总相连」。他的内心有烦恼、也有正念;有正念、也有烦恼,可以说是「善恶夹杂」。
这是说明「第六意识」的活动范围,通于三性、三界、五受;也通于染污、清净;也通于有漏,无漏,它的活动范围非常的广大。像前五识就不通于三界了——「眼耳身三二地居」,到了二禅,眼识、耳识、身识就不活动了;到二禅以上,前五识就慢慢停下来了。五识不通三界,但是第六识通三界,这个表示它的活动范围。
二、再看「造业势力」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这个第六意识的造业功能。「动身」驱动你的身体去造善业、拜忏、念佛,都是第六意识,造恶业也是一样。「发语」,为什么你会讲这些话呢?不是嘴巴能够讲,是由第六意识发动的。它发动身业、发动语业在八识当中「独为最」——唯独是最有力量的,所以八识当中造业力最强的,就是第六意识。造善业、恶业、造有漏、无漏业,势力最强大的就是第六意识,前五识只是帮助它而已;第七识跟第八识不造善、不造恶,是无记性的。
「引满能招业力牵。」它所造的「引业」跟「满业」,这样的业力有什么作用呢?「能招业力牵」,能够牵引第八识去三界得果报;造善业,就牵引第八识去受可乐果报;造恶业,就牵引第八识去受不可乐果报。也就是说:虽然第八识是我们生命的本体,是一个果报识,但是这个果报识——第八识本身不造业,它只是得果报。那是谁在造业呢?实际上是——「第六意识」造业,「第八识」去得果报。我们看这个表就清楚了。
第六意识它是「众祸之门」,为什么呢?「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切的灾难,来自第六意识这一念的胡涂——起烦恼、发动身口去造业;无量劫来在生死里面流转,这不是上帝的安排,是第六意识胡涂了。但是它也是「众妙之门」,一念的觉悟,发菩提心、受戒,也是由第六意识发心的;这时候修戒定慧,把轮回给息灭了,也是靠第六意识。
「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
这一念是指谁?就是指「第六意识」。就像我们常说的譬喻:尧做皇帝的时候,黄河泛滥,大水一来就把房子、畜牲,乃至人类全都伤害了。这时候,尧帝就命令鲧去治水,鲧是怎么治水呢?用「围堵」的方式,筑了很多堤防,想把水给堵住,结果水一泛滥,势力太大,就把堤防给破坏掉。舜继承王位后,决定用鲧的儿子大禹来治水,大禹就比较聪明,用「疏导」的方式,挖了很多大水沟,洪水泛滥的时候,就去作灌溉,这样既不伤害人民,还变成一种功能。
这个故事跟我们修行有很大的关系:黄河泛滥,是谁在泛滥呢?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弟子心不安」,各式各样的烦恼,起波动啊,起贪烦恼、瞋烦恼、我慢心、嫉妒心…只要我们的心一失控,就去「动身发语」,发动你的身体、嘴巴去造业了。那怎么办呢?不是去强压它!外道就是把方法搞错了,外道用禅定,外道也知道一切罪业不是身体、不是嘴巴,是内心造业的,但是他们就像鲧治水围堵,用高深的禅定把第六意识给压住了,「如石压草」。事实上是压不住的,八万大劫之后,烦恼一活动,就把禅定破坏掉,又恢复到烦恼的境界。所以佛法是用什么方法来对治烦恼呢?是用「疏导」。
既然造业是「第六意识」,那我们可以利用第六意识来修习我空观、法空观,也可以利用第六意识来念佛——「转念念佛」。所以这个「转」字很重要,不是说念头起来,一定要把念头压下去,压不住的啊!你能够跟水的力量抗拒吗?你把它疏导一下嘛。第六意识欢喜在五欲的境界里面活动,意识的活动本身没有错,问题是向五欲的境界去了,你要把它拉回到佛、法、僧三宝的境界活动,这就对了。
近代一位上师说:「把心带回家!」这个心不是错,错在它跑出去了,你把它带回来就好了。我们的心喜欢攀缘外在五尘,造了很多烦恼、生死业力,我们不是用禅定压住它、入无想定去了,不是这个意思。你应该把它带回到佛、法、僧的境界,念佛念法念僧,就能够生起很大的功德。我们的修行,主要就是靠第六意识。你过去还没有学佛、不相信因果报应的时候,是谁在造业呢?是「第六识」在造业;你现在觉悟了,开始诵经、拜忏、念佛、发菩提心,这又是谁呢?也是「第六意识」——「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就是迷悟的差别。
佛法是不二法门——真妄不二的,造祸的是它,觉悟之后,修功德的还是它,只是「转迷为悟」差别在这个地方而已。所以第六意识「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在八识当中,它造业势力最强大,你造五逆十恶是它,你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也是它。修行就是在靠第六意识用功。不过第六意识要活动,也得要有前五识的帮忙,才能发生作用。这个是讲到第六意识的业用。
我们再看「第七意识」,先看蕅祖的注解,再来看补充讲表。先看蕅祖的注解,第十一面:
『此之意根,从无始来,内缘第八识见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名为末那识。』
「意根」是指「第七意识」,第七意识从无始劫以来,它的明了性不像第六意识那么广泛——「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第七意识的活动非常保守,就做一件事,什么事呢?『内缘第八识见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意思是说:第七意识明了性,它从无始劫以来,只做一件事,向内攀缘「第八识的见分」,攀缘(第八识的明了性),然后虚妄的执着认为这就是真实的我、真实的法。
这里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虚妄」这两个字;也就是说我们的第六意识,感觉有一个「我」的存在,其实这不是第六意识想出来的,是因为第七意识的活动。第七意识是第六意识的根,第六意识要依止「根」才能生起「了别」。「无我」的真理通于凡圣,只是凡夫看不到因缘法的真相。就是说,本来是「无我」的,是我们的第七意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是第七意识想出一个「我」的相貌出来。但是第七意识没有修习止观的力量,它只是「执我」,但不能造业,所以非得要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才能把这种虚妄的「我执、法执」给消灭掉。恢复本来面目。
修行很简单,就是要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还我本来面目。
这个就是「虚妄」,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名末那识。」「末那」就是染污的意思,它是「染污识」。我们看第二段:
『梵语末那,此翻为意,由其恒审思量为性相故。』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