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明门论》转载请注明来源:大蓝书dalanshu.cc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七面,请大家继续看「三、「寻」,四、「伺」。」
这是讲到不定心所,它的体性是不决定的,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所以叫做「不定」。前面「睡眠」跟「恶作」,已经解释过了,再看第三跟第四。
『三、寻求者,令心悤务急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
『四、伺察者,令心悤务急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
这两个心所的性质一样,只是就着「粗转」和「细转」来加以分别。「寻求」,罗什大师旧翻译为「觉」,「伺察」旧的翻译为「观」,所以寻伺又名为「觉观」。『令心悤务急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事实上「寻求」是两个心所和合产生的,我们分成两段来说明:
第一段「令心悤务急遽」,这是「思心所」的状态。思心所是令心造作,可能是善心造作、也可能是恶心造作。前面讲到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作意」令心王最初生起跟境界接触、之后领纳境界、然后去分别境界,最后在境界造业;「思」是造业的最主要因素,会带动善、恶的心所生起,所谓「务急遽」,就是忙碌的样子,不是寂静的状态,开始造业了,这是思心所的状态。
其次『于意言境,粗转为性』,这是「慧」。这个心所是在什么境界活动呢?不是在外境。我们一般的境界,多数都是从「前五识」所领纳的境界,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乃至于身体所接触的种种感觉,落到第六意识,由第六意识来分别。但这地方是指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第六意识它不假借前五识,而是单独在内心当中,依止名言,所取之境─称为「意言境」。
所谓『意言境』我们再解释一下。「意」是指「心识」─意者,心也;「言」是名言,内心活动就要有名言,就像我们走路要有道路一样。古德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是我们内心的道路,如果言语停止了,内心就不能活动;我们从内心去思惟佛法的名言、或是世间杂染的名言,从名言当中就会出现很多的境界。譬如我们思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在这十个字里头思惟,这时候心中就会出现「空性」的境界、真理。当我们在这「意言境」里面粗转──很粗浅不是很深入,就是大略地把它观察一次,这叫做「寻求」,也就是一种观察思惟。不过这种观察思惟,不像平常在尘劳的境界,用眼睛观察、用耳朵来听…不是,而是「前五识」都停下来,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在心中名言里,分别观察,这样叫做「寻求」;假设是属于微细的思惟观察,那就安立做「伺察」。
其实,这两个有前后生起的次第,对于心中的名言境界,不论是打妄想,或是修止观,总之刚开始先是「寻求」,慢慢观察久了之后,越看越微细,就进入了「伺察」,所缘境都是同一个。
在《唯识》的经论里面,讲一个譬喻说:鸟儿在虚空中飞来飞去,虚空是鸟所飞行的境界,而虚空就是「意言境」;刚开始起飞要振动翅膀,等到在空中飞行,就不用这么辛苦了,翅膀的振动就比较微细了,就像滑翔一样,翅膀只要微微振动就可以。那么刚开始起飞、振动翅膀的相貌,安立做「寻求」,是粗的;等到飞上天空,一切运转正常了,这时候翅膀的振动比较微细,安立做「伺察」。总说:就是依「粗」、「细」之分别,而安立「寻求」跟「伺察」。这是讲到它们的体性,有思跟慧的和合。看它的作用:
『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这两个心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作用,是以身心「安住」与「不安住」来作区别。
其实「寻求」和「伺察」,这两个跟「思心所」有关;「思心所」是跑到善的境界造作、还是跑到恶的境界造作,思心所不能决定;由谁来决定呢?是「作意」决定的。假设「寻伺」是跟不如理作意相应,然后不如理的「触、受、想、思」,这时候你的身心表现出来的相貌,就是不安住。假设「寻伺」是跟如理作意相应,在佛法僧三宝的境界中「寻求」跟「伺察」,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安住、寂静的相貌。
《瑜伽师地论》上说,『不安住』的「寻伺」有五种情况:
一、「欲」的寻伺:好比打坐时,有时会起「欲」的寻伺,本来念佛念得好好的,突然间念头跑掉了,跑到五欲的境界思惟观察,这时候身心就不安住了。贪烦恼一生起来,内心就燥动了。
二、「恚」的寻伺:本来打坐得好好的,身心安住,但是想到不如意的人事,瞋心发动出来,这就是「恚」寻伺,在瞋恚的境界里思惟观察。
三、「亲属」寻伺:本来发了菩提心、忏除罪障、积聚资粮,不管出家或是在家,都愿意好好修学圣道,但是想到上有高堂、兄弟姊妹都还在,应该跟他们一起团聚啊,不应该来这地方修学。这「亲属」寻伺,也是不如理作意。
四、「国土」寻伺:好比分别道场的好坏──唉呀!我不该来这个道场,这里伙食办得不好、也没有佛法可以学习、环境又不好等等,分别国土的差别。本来你应该修四念处的,现在却分别国土的好坏,不如理作意。
五、「不死」寻伺:心想︰我还年轻、能力也具足,现在不应该修学圣道,应该去世间好好发展一番,等年纪大了再来修学圣道。认为死亡离他还很久,称之「不死」寻伺。
以上五种寻伺,是一般初学者容易发生,与不如理作意相应的寻伺,能使令身心不安住。
《瑜伽师地论》非常重视「寻、伺」这两个心所,特地安立了一大科来解释「寻」跟「伺」。本地分共有十七地,其中有三地用来解释「寻、伺」。(有寻有伺地、有寻无伺地、无寻无伺地。)因为无明的生起,或是智慧的生起,都是依「寻、伺」而起的。
以上说明「不如理作意的寻伺」,下面解释「如理作意的寻伺」:
一、思惟「业果」寻伺:这是思惟观察业果的法则。思惟观察业力,世间上有善业、恶业,善业的创造累积可以使令我们得到可乐果报,恶业的创造累积成就不可乐果报。生命就是由业力所创造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个是业果的「寻伺」
二、思惟「空性」寻伺:这是思惟空性的寻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前面「业果」的寻伺是以「我」来发动的,以「我」来思惟业果,但「空性」的思惟是把那个「我」给消灭了──无我、无我所,内心跟平等法性相应。
我们看神秀偈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这两首偈,就可以感受到两个人的寻伺活动范围,浅深不同。
神秀师是说:有一个「我」能够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从现在开始,「我」要断除恶法、修习一切善法,莫使尘埃从身口意生起,这是很难得;但是还有一个「我」存在。刚出家的人也许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出家久一点,对众生、佛法有一点使命感,需要承当一些责任、跟人群的接触会比较开阔,这时候就会发觉,如果单单断恶、修善是不够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接触,会有一种对立的感觉,我们很容易站在「自我」的角度来看事情,这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障碍。
如果能够进一步学习「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时候内心的状态是无我、无我所的,你看事情不是站在自我,是站在因缘的角度,世间上各有因缘,而你观察世间上因缘的时候,那这种心境是调柔的,而且是善恶、因果清楚分明,没有加上个人的主宰,没有个人的思想在里面。我们从这两个偈颂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寻伺的境界有高低的差别。寻伺,就是你内心观察思惟的活动情况,叫做寻伺。
『并用思及慧之各一分为体。』
寻、伺两个心所,都是由「思」及「慧」各一分作为体性。
思正慧助,不深推度——名之为寻。
慧正思助,能深推度——名之为伺。
「寻」它的多分是「思」,「慧」是少分;因为刚与「意言境」接触,这时多分还是属于「思」。就是心中假藉如理作意,在佛法的名言里面造作,一种造作的意志(心愿)。但是这时真正抉择观察的成分少,尚不深入─『不深推度』,所以安立为「寻」。慢慢的在名言里面,观察久了,此时「思」慢慢就淡了,代之而起,「慧」的成分就多了─『能深推度』所以安立为「伺」。这两个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但都是以「思」和「慧」各一分作为体性。
寻伺在修观很重要,当然在「修止」的时候,是不能有寻伺的,因为修止对于根本所缘,必须是「无分别住」。好比「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个时候对佛号只有一种皈依的心,对佛号是不能分别的,一分别就不能达到一心不乱了。但是「修观」的时候,也就是寻伺,修观就是要靠寻伺。
我们对不净、苦、无常无我,每一个人几十年的生命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体会,但是遇到境界的时候还是颠倒,为什么呢?体验不深刻。就是不净、苦、无常无我的境界现前,你才感觉到,平常的时候你都活在颠倒当中,你还是觉得色身是清净美妙的,你还是去贪染,所以这个寻伺很重要,我们要是不在佛法的名言寻伺,老是「无分别住」,你怎么能够生起智慧呢?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北宋穿越指南》《炮灰的人生2(快穿)》《阵问长生》《年代:我有一扇两界门》《重回千禧当学霸》《我在漫威当魔王》《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亲亲小说网】【四九看书】《和无数个我互相帮助》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大蓝书dalanshu.cc),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