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大蓝书】地址:dalanshu.cc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甲三、随文释义
我们这次研究《百法明门论》课程,总共分成四大科:甲一、「论主略史」,甲二、「解释题目」,甲三、「随文释义」,甲四、「结示劝修」。前面两科是前言,是进入正文之前应有的认识,这两科我们已经讲解过了。今天开始,我们正式进入到论文的内容。「随文释义」:随顺论文的文字,来解释其中的义理。这当中,我们把论文分成两大科:乙一、承圣言以标宗。乙二、设问答以明宗。
古印度的一些重要论典,比方说《瑜伽师地论》乃至于《百法明门论》等等,印度人在解释佛法,都是先做一个略说、总说,然后再广泛的说明。本论的结构也是如此,首先「承圣言以标宗」─先传承佛陀的圣言量,标出本论的宗旨,先简单的把本论的宗旨标示出来,其次再用问答的方式,广泛详细的说明本论的宗旨。这是本论的结构方式。
乙一、承圣言以标宗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天亲菩萨在讲《百法明门论》之前,先标出本论的宗旨。『如世尊言』:这个「如」就是「随顺」。意思是说,本论的宗旨不是我(天亲菩萨)能够觉悟的,而是传承世尊在一切大乘经典的开示,这个传承来自于佛陀的说法。就像我们一般经典的「如是我闻」,这是阿难尊者在结集经典时,先作一个表态,以下的经文,不是我阿难能够觉悟到的,是传承佛陀的法──我如是闻、我如是说,这个法是大智慧光明的佛陀所宣说的,是没有错谬、不颠倒的。天亲菩萨亦复如是:「如世尊言」,皆是随顺于大乘经典佛陀的圣言量。
佛陀讲什么呢?『一切法无我』,这就是本论的宗旨。
「一切法」,在本论当中分成两类:一个是「有为法」,一个是「无为法」。有造作因缘的就是「有为法」;不是因缘造作、呈现一种寂静状态的是「无为法」。「有为法」又分成两类,第一个是「色法」,第二个是「心法」。「色、心」二法又分成两类:一个是我们凡夫的—「惑、业、苦」杂染的境界;一个是圣人表现出来的—清净的境界。上述这一切都叫做「一切法」,本论把它统摄成「百法」。这一切现象的百法,它的本质是什么呢?「无我」,也就是:「人无我、法无我」。简单讲,这一切法,一定要假借因缘才能够成就,离开了因缘,没有独立自主的体性。无论是人、或是法,都没有独立自主的体性,这叫「无我」。
这是简单的消文。我们看蕅祖的解释,经文分成三段:
『此借圣言,以征起也。』天亲菩萨先假借佛陀的开示来「征起」;「征」就是「证明」,证明这个宗旨是正确、不颠倒的;因为这是佛说的,佛陀所说的道理,当然是不颠倒的。来证明本论的宗旨。以下把「一切法无我」—「人无我」跟「法无我」做一个定义。
什么叫「法」呢?『法名轨持』,「法」就是轨持,「轨」就是一种轨范。有了轨范,「轨生意解」,能令我们生起了解;「持」是任持自性,能任意的执持它的体性,不失不坏。
我们举一个例子:譬如「抚尺」是一个法,是「有为法」的色法,有一个轨范,透过这个轨范,你就能够认识它是一个抚尺──它的材质是木头、形状是长方形…下次再看到同样的东西,我们就知道它是一个抚尺。因为它有一个轨范,使令我们对它产生认识,而这个轨范在业力还没有消失前,能够任持自性,保持住它的体性。又好比我们「人」也是一样,这个人是某某法师,他的眼耳鼻舌身、他的相貌,有一定的轨范,他不可能今天是这个相貌,明天变成另外一种相貌,因为他有一个轨范,使令我们认识他;而且能够在某个时段里,保持他的轨范不失掉,这个就是「法」──凡是能够见闻觉知的这一切,都是「法」,它所涵盖的范围很广。
『我名主宰』,所谓「我」是指能够独立自主的主宰者。
我们一般常说:「我」住在色身里面、我能够主宰我的色身。其实我们哪能够主宰?我们的身体剎那剎那老、病、死,你说「我现在要把老病死给停下来!」没办法,根本作不了主!我们的身体每一个细胞,都会起老病死的变化,你不能主宰,你没有主宰的权力,是业力在主宰,所以讲「无我」是正确、不颠倒的。『我名主宰』,能够不受因缘的控制、能够主宰万法,这才叫「我」﹔当然这样的「我」是不存在的。
『今既言一切法无我,须徧于一切法中通达二无我义也。』既然讲「一切法无我」,不是某一部分的法,而是全部的法都是无我,因此我们学习本论,就应该普遍于一切法当中,通达二无我义──「人无我、法无我」,这是我们研究百法的目的;透过《百法明门论》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一切法无我」的义理。这是我们在进入本论之前,天亲菩萨先把本论的宗旨标出来,使令我们对到正文有一个明确的会归处。
关于「一切法无我」,我们看附表一:「万法唯识」。
『一切法无我』是整个大乘佛法的主要宗旨。小乘佛法但发明「人无我」,不发明「法无我」。大乘佛法主张二无我--「人无我,法也无我」,站在唯识的角度,它是以「万法唯识」的思想来发明「无我义」;为什么「一切法无我」?因为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现,所以是「无我」。
关于这个观念,我们看图表来解释比较清楚:先看最上的第一个圆圈是「业力」;业力包括了身、口、意三业。什么是「业」呢?就是造作,身口意所造作的行为就是「业」。比如说我今天拜佛,身体的活动──从站起来到跪下去、然后头着地、再起来,你今天累积了一个善业;嘴里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也是一个口的善业;内心一动,忆念佛陀、思惟佛陀的功德,这也是一种业力,凡是身口意的造作都是业。这样的业力,它的本质是一种无常,佛法讲「诸行无常」,就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剎那剎那在变化,但虽然它剎那剎那变化,也有它的功能,能熏习我们的阿赖耶识,就像香气能够熏习衣服,当香气慢慢散发出来的时候,香气会熏到我们的衣服上。
我们解释什么叫「阿赖耶」?「阿赖耶」是印度语,翻成中文叫「藏」,蕴藏的「藏」。什么是「藏」呢?就是「摄持不失」。它能够把我们的行为,不管是外在身体、口的行为,或是内心的活动,把它保存起来,但是阿赖耶识本身不造业。
我们可以把八种心识,简单分成两类:「前七识」是造业的,它能够造作善业、恶业、有漏业、无漏业。而这个「第八识」它本身不造业,它是一种很微细的心识流动,非常微细。它不造业,它的功能是什么呢?「摄持不失」,它将前七转识所造的业力,保存下来,所以「阿赖耶识」其实就是我们有情生命的本体,也就是我们一般心理学说的「潜意识」。我们不容易发现,但是它存在。它是一个有明了性的心识,这个心识可以把你无量劫来所造的善、恶业功能,全部保存下来,就是所谓的「种子」;这个种子有引生未来果报的功能。
比如说:我今天念了十五分钟的佛号,每一句佛号剎那剎那生灭,念完之后,我的第六意识,这个粗显的意识,并没有感觉身心有什么变化;但是我们内心的潜意识已经开始产生变化了──-在你的潜意识里面,佛号的功能加强、往生的力量也增加了一分、有漏的业力又被破坏了一分,这就是阿赖耶识「受熏」的道理──你一造业,第八识的「阿赖耶识」就会有变化,它是我们有情生命流转的本体。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阿赖耶识也不是有独立自主的实体,它是受业力的熏习;你一发动业力,它就开始变化,不断的变化──一下子善的功能增加、一下子恶的功能增加…它把你所有的业力,以「种子」的方式保存下来,等到这个种子达到一定的势力,它就变现出果报来。
「果报」又可以分成两类:第一个是「心法」,这是指前六识;第二个「色法」,这是指五根六尘。「心法」能够明了分别,「色法」不能够明了分别。比如这个抚尺,你把抚尺做得再精妙、再光滑再好看,它还是不能了别。了别就是心法。「前六识」它是一个「能取相」。一般我们认为这个「我」,大都是指第六意识,很容易对它产生人我执。我们的第六意识是一种比较粗显的意识状态,比如说我们坐在这里,能够思惟很多事情─思惟法义、思惟过去、思惟现在思惟未来…这完全都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是我们能够感觉到的,它能够分别种种事情。在经论当中,对于人的第六意识分成四种情况:
一、善根强、烦恼薄
这种人多数是从□□、无□□来的,过去生在高深的禅定中,几乎没有欲的活动;来到人间,他的烦恼很淡薄,也不需要什么修行,烦恼本身就很淡薄。因为烦恼淡薄,过去生又经常听闻佛法、思惟佛法,所以佛法戒定慧的功能特别强,他只要一修行马上就成就圣道。像舍利弗尊者最初虽然是信外道的,但遇到佛法,七天就证得阿罗汉果──善根很强、烦恼淡薄,这是第一种,这种根器的人,当然很快就能够成就圣道。
二、善根轻、烦恼薄
这种人虽然烦恼很淡薄,但是佛法的善根也淡薄,跟他讲佛法的道理,他也听不懂;讲很久,还是不明白。虽然他不皈依佛法,但是他的烦恼淡薄,所以不会去造恶业。也有这种人,这是第二种。
三、善根强、烦恼重
这种人你跟他讲佛法,虽然他能够接受、也愿意修行,但是一放逸,烦恼的活动也是很炽盛。这种人过去多数是从欲界天、人天而来的,生生世世在欲界的境界里面活动。我们要是从欲界天来的人,这个人烦恼就很重。为什么烦恼会重呢?因为你经常造作,业力去熏习阿赖耶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状态都不一样,为什么呢?这不是上帝创造的。你说「为什么我经常有这样的念头?」因为你经常做这样的事情,一次又一次造作,留下的印象就深刻了,不管是善法不管是恶法,都是这样。所以这第三种人过去在佛法栽培的善根深,但是五欲的活动也很强盛。
四、善根薄弱、烦恼炽盛
这种人最糟糕,跟他讲佛法的道理,他既不能接受、烦恼又很重,这种人多数是从三恶道来的;因为三恶道的果报不能听闻佛法,也没有机会听闻佛法。三恶道的果报除了地狱,畜生跟饿鬼也有欲,有男女的欲望、饮食的欲望、各式各样的欲望。长时间在欲望里面活动,所以烦恼也很重,却没机会栽培善根,很可惜,把时间都空过了。
「第六意识」有这四种状态,但是我们看经论,佛陀的意思:一个人烦恼重,要是「善根强」还有得救;如果这个人烦恼很淡薄,但是没有善根,佛陀很紧张。因为你没有善根,内心没有光明、就没有解脱的因缘。所以,我们的内心,经常的忆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经常的听闻佛法、思惟法义,让第六心识佛法的善根加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其次还有色法,色法分成两种:第一个是「五根」,第二个是「六尘」。
「五根」:眼、耳、鼻、舌、身,这是讲到我们的正报。有些人正报看起来很庄严,过去五戒十善的业力强;有些人看起来比较丑陋,就是五戒十善的业力薄弱;虽然他也有得到人的标准,但是他刚好及格而已,有些人福报大、人也高大、身体也健康,各人正报不同。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依报的环境。我们看欧美国家,像瑞士、加拿大,那里的山河大地、生活环境就是庄严,空气污染也没有那么严重;东南亚国家,生活环境水平就比较差,这也是各人的业力。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人造了杀业之后,堕到三恶道去,等三恶道果报受完,得到人的果报,杀业的势力还会在,就像地震震完之后还有余震,什么样的余震呢?就是所招感的环境会有很多毒药,吃东西也有毒药、有各式各样的毒药,使令我们的寿命未尽就死了。这是因为杀业重。像我们台湾就是这种境界,台湾人福报很大,但是环境污染也很厉害;我们台湾人从业力角度来观察:很喜欢修布施,但是也很喜欢杀生,就是这种果报,所以得果报的时候物质非常的丰富,但是有很多问题,很多会折损我们生命的东西在里面,就是为了这个问题,你要维持生命你一定要吃,一吃就会念念折损你的生命。
这个就是依报的环境,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这个就是我们所受用的,不管是正报不管是依报,都是所受用的。我们根据这样的果报体,以「人」来说,多数会认为,第六意识住在我的正报里,这个正报就是我的依止处,就像一个人住在房子里,去受用这些色声香味触法,一般人是这样的心情。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百法明门论》转载请注明来源:大蓝书dalanshu.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