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二卷《大乘百法明门论》

百法明门论 妙音0 加书签

《百法明门论》转载请注明来源:大蓝书dalanshu.cc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面。

『天亲菩萨乃无著菩萨之弟,亦于萨婆多部出家,戒行清高,博学多闻,因立志改善有部教义,遂入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毘婆沙论》,』

上一堂课说到天亲菩萨初期刚出家的情况;出家之后,他的身口意有两种功德:第一、戒行清高;第二、博学多闻。因为深感自宗理论的缺点,有心想改善「有部」—「萨婆多部」的教义,来挽救本宗;因此发心到罽宾国那里去学习《大毘婆沙论》。「毘婆沙」此翻成中文叫「胜说」,表示此论讲得非常殊胜圆满,为「一切有部」的广大结集。『大』就是广大的意思,一共有两百卷。《瑜伽师地论》是一百卷,《大毘婆沙论》是两百卷。这叫大,《大毘婆沙论》。

这部论造论的因缘,我们解释一下。在佛灭度后六百年左右,当时的印度有一个王朝叫「贵霜王朝」,第一代国王是迦腻色迦王,这个迦腻色迦王有两个特色:第一个、勇猛善战,他擅于打仗,一登位之后,带着他的军队把整个东印度、南印度、北印度等五印度完全都统一了,统一印度除了阿育王以外,就是迦腻色迦王。这个国王他很会打仗,打到哪一个地方对方就被他征服了。第二个他酷爱艺术,对雕刻艺术非常喜欢。但他因为好战,造了很多杀业,后来良心发现忏悔改过,就皈依于佛教,拜「胁尊者」阿罗汉做师父。

因为杀业太重内心经常不安,处理好国事回到宫里,每天请一位不同的法师来开示说法。听了之后也有点心得,但是他心中有一个疑惑。就问他的老师说:「为什么每一个法师所讲的内容都不一样?到底那个才是对的?」胁尊者回答他说:「因为去佛久远,佛陀灭度已经六百多年,每一个法师都把个人的思想放到里面去了,」好比「诸行无常」,每个人对无常的看法都不一样。这时迦腻色迦王听了就说:「我们佛教应该作一个整理,把有部的思想作一个整理。」就请国师胁尊者召集了五百阿罗汉,重新结集三藏。(这就是佛教历史上,迦腻色迦王所发起的第四个结集。)

这次的结集可以说是「一切有部」的思想,《阿含经》的所有的论作一个整理,就成了《大毘婆沙论》,主要是把《阿含经》的思想,整个有部的原始佛教的教义整理出来,是研究「部派佛教」很重要的一部论典。「有部宗」集出《大毘婆沙论》之后,恐怕《大毘婆沙论》被别人破坏掉,所以严格限制传出他国,同时也不让他国僧人进来学习。这五百个阿罗汉就同时咒愿,阿罗汉的心力不可思议,五百个阿罗汉就同时咒愿这部论只能留在罽宾国,只要把《大毘婆沙论》背出来,这个人今生就不能离开罽宾国。那怎么会知道呢?就派夜叉在罽宾国的门口日夜守护着。哪一个人把《大毘婆沙论》学会了,就不准出去了。

这时候有一个小乘学者,这个人智慧很高,他混进罽宾国里面,就把《大毘婆沙论》两百卷全部背起来,当他要出去的时候,夜叉就叫说:「《大毘婆沙论》的论师要出去了!」因为夜叉有神通,看到他的内心摄持《大毘婆沙论》的文字,所以士兵就把他捉起来,交给国王。这位论师就装疯卖傻,国王问他什么,他一问三不知、随便回答,衣服也穿的破破烂烂,像乞丐一样。国王说:「这个人哪是能够背《大毘婆沙论》呢?」就把他放掉了。放了之后,他又要跑出去,夜叉神又说:「《大毘婆沙论》的论师要出去了!」再把他抓起来,国王一问,他又是装疯卖傻什么都不懂。到了第三次,又被抓起来,国王说:「这个人根本就不是《大毘婆沙论》的论师,你们弄错了。」就把他送出去了。《大毘婆沙论》就这样流传出去。

但是,我看过天亲菩萨的传记,就是因为这样,后来他们对听《大毘婆沙论》,有很严格的要求,当时在迦湿弥罗国讲《大毘婆沙论》的风气非常盛行,讲得最详细、最广的就是「悟入法师」。当时天亲菩萨在小乘部派已经很出名,他从「有部」转到「经部」,大家都知道有「天亲」这一位论师,也知道他的思想已经倾向「经部」;所以他想要学习这种大法,根本就不可能,因此就改名换姓到迦湿弥罗去学习《大毘婆沙论》。

学了四年,把《大毘婆沙论》几乎全部学会了。有时私下跟师友谈论之间,不小心就会抨击《大毘婆沙论》的不当。里面很多人就说:「这个人怎么在批评《大毘婆沙论》呢?」就把这件事情报告给悟入法师。悟入法师想要调查了解,当然我们凡夫的境界就是叫过来问一问,但悟入法师是有禅定的人,他一入定就知道怎么回事;入定观察──原来这个人就是有名的「天亲论师」,来我们这里偷学《大毘婆沙论》。于是晚上就把天亲菩萨叫来,称呼他:「你就是天亲」,天亲菩萨非常的惊慌,他说:「你不用怕!我不会伤害你,但是我的弟子很多都没有离欲、都是凡夫,趁他们还没有知道之前,你要赶快离开这里!」因为当时部派争执非常厉害,你偷学别人的论典,这件事情是很严重的。天亲菩萨就连夜离开迦湿弥罗国,回到本国。凡历四年,他是这样因缘而学到《大毘婆沙论》。

回国之后,大家都知道他已经把整个《大毘婆沙论》都学通了,很多人希望他能够把《大毘婆沙论》的思想宣讲出来。当时他是融合「经部」跟「有部」的思想来解释《大毘婆沙论》的,一共讲了六百零四天,并且将每天所讲的教义,造一个偈颂来摄持今天所讲的内涵。总共讲了六百零四天,也就造了六百零四个偈颂,这就是所谓的《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天亲菩萨刚开始为大众一边开讲、一边造颂,这时弟子们觉得义理实在是太深了,又请天亲菩萨将这些偈颂造论,再作广泛的解释,所以完成今日普遍流行的《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毘达磨」翻成中文叫「对法」,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是「对观四谛」。第二个是「对向涅盘」。在「因地」,这个法门能够引导你正确对观四谛;从「果地」来说,它能够引导你,不颠倒、正确的趋向于涅盘,就叫做「阿毘达磨」。「俱舍论」的『俱舍』翻成中文就是「聪明」的意思,说它是智慧、聪明的一部论。这部《阿毘达磨俱舍论》它是整个部派佛教集大成者,把「有部」跟「经部」的思想结合一起,弘传小乘部派的教义。这是天亲菩萨刚出家的初期,这时候他在小乘的僧团已经相当有地位,可以说是小乘的第一上座,当时的国王新日王就拜他做国师。这个是天亲菩萨刚开始出家的因缘,再看后来的变化。第二段:

「无著菩萨恐其造论毁谤大乘,乃派人告曰:『我今病重,不久将死,汝可急来!』」

天亲菩萨当时在小乘部派相当有名,他本来是在北印度的健陀罗国,后来有因缘进入到中印度,无著菩萨(第一世亲,他的大哥)也在那里弘扬大乘唯识的法门。天亲菩萨起初不知道无著菩萨是他的哥哥,因为他不知道(第一世亲)改名了,就跟无著菩萨有多次的论辩,当时的论辩并没有亲自见面,所以大家也不知道。但是无著菩萨知道天亲菩萨就是他的弟弟,无著菩萨一直想办法要度他弟弟回小向大,但是没有因缘;后来因为天亲菩萨时常批评大乘佛法,无著菩萨就准备要跟天亲菩萨公开辩论了。

我们看当时的印度水平很高,每个人对于物质的享受很淡泊,但是对于思想文化的追求非常的重视;你的宗旨、你所摄持的法门比我高,我就皈依你;你能够把我辩倒,我就皈依你;只有两个选择,不是皈依你就是砍头给你,两个选择。无著菩萨因为看这个情况,已经很严重,恐怕天亲菩萨会造论毁谤大乘佛法,所以准备跟他在国王面前公开辩论。

后来无著菩萨有一位徒弟,有很深的禅定功夫,有一天在禅定当中,看到无著菩萨跟天亲菩萨辩论,当然小乘的教法哪能跟大乘法辩论呢?一场辩论下来,天亲菩萨就失败了。天亲菩萨当时是部派佛教的第一上座大德,内心非常悔恨。首先,在修行上他走错了路,都在弘扬小乘义理;而且对方既然是他的哥哥,为什么不私下告诉他,却在公开辩论中才告诉他。这时候天亲菩萨就自杀了。自杀之后,因为国王是皈依天亲菩萨,跟他有很深的因缘;国王非常生气,就下令逮捕无著菩萨,把他关起来、处罚他,整个论辩最后的结局,对两个人都不好。外道看到无著跟天亲菩萨之诤,两败俱伤,非常欢喜。他的徒弟在禅定中看到之后,说给无著菩萨听。

无著菩萨知道不好,心想这时候应该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什么方法呢?就想出一个方便,用情感来摄受他。无著菩萨就派人转送一封信,对他表明身分说:「我就是你的哥哥,本来也叫婆薮盘豆,修习空义之后改名为无著,我现在病得很重,不久将死,想见你最后一面!」因为天亲菩萨从小是无著菩萨带大的,他哥哥大他二十岁,他父亲将教育天亲菩萨的责任全交给无著菩萨,虽然那时候教授他婆罗门教法,但感情也是很深的。所以天亲菩萨得知哥哥病危,就连忙赶去见他。

见面的时候,天亲菩萨就问:『兄云何病?』你怎么会病得这么重呢?无著菩萨对曰:『我今之病,由汝而生。汝不信大乘,妄生毁谤,必致沉沦,我今愁苦,故得重病。』说:「我的病啊,是因为你生起的,怎么说呢?因为你不相信大乘法义,而且又毁谤大乘,说『大乘是非佛说』,你这样的谤法罪业,是要堕无间地狱的;我是因为太担心你,所以才生病的!」天亲菩萨内心感动了,就请无著菩萨为他解说大乘法义。这时候无著菩萨主要是跟他讲《华严经》的十地品,听了之后,因此而生起信解:「啊呀,华严经里佛菩萨的境界实在是太高了!」深悔过去所造谤法之罪,『即欲割舌谢罪』,就生起惭愧心,想割下自己的舌头以谢罪,因为他过去是用舌头造罪的。

无著菩萨对曰:『汝先毁谤大乘,欲灭此罪,须当善巧解说大乘。』无著菩萨告诉他说:「你当初用舌头来毁谤大乘,这时候不是割掉舌头来灭罪,应该利用舌头去善巧解说大乘,才是究竟的赎罪!」这正是大乘佛法的特色─「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大乘佛法的道理,的确是深广、圆满。舌头哪有罪?是心的问题啊!所以小乘认为「一切法是真实的。」是不对的。大乘是讲「不二法门」──色身能够造罪、也能够造善,看你怎么运用,这就是不二法门。他听了便舍小乘转入大乘教,跟着他的长兄广学唯识,回消息昂达,弘扬大乘法门。

传记上说,天亲菩萨当时回小向大,惊动了举国上下,套一句话说,是「轰动武林,惊动万教。」他那时候在小乘的地位相当高,他所著作的《俱舍论》,新日王还把它铸在铜片上,用象车抬出来在印度游行,哪一个人能够破它一字,立即重赏!没有人能够破其中任一个字,六百零四个偈颂,一个字也没有人敢动,天亲菩萨深受国王、有部、经部论师的尊重是这种境界,结果他回小向大,因此造成了影响,也有很多跟他一样回小向大;有些人善根不够就离开他。从此他就开始弘扬大乘唯识法门,所以在大乘佛教中,以「弥勒菩萨」为唯识宗初祖,「无著菩萨」是二祖,「天亲菩萨」是三祖。这是讲他回小向大的情况,看第三段。

其中因感《瑜伽师地论》文繁义广,乃于「本地分」中,略录百法名数,是名《百法明门论》。

前面第二段,主要是说明天亲菩萨回小向大的因缘,这一段是说明他造本论的因缘。当天亲菩萨看了《瑜伽师地论》之后,觉得文义实在很圆满。《瑜伽师地论》最重要的是第一分「本地分」,全书五分中,最重要的就是「本地分」。

「本地分」开出有十七地,从我们凡夫散乱心的境界──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到有寻有伺地、有寻无伺地、无寻无伺地禅定的境界,乃至于圣人的境界,小乘的圣人、大乘的圣人,众生五性根机,无一法不摄,可以说将十法界的差别境界都列出来,最后还是会归到「万法唯识」。那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相呢?完全是从我们内心去安立了。看你的心识到什么境界,所变现的果报就是什么境界!

《瑜伽师地论》把每一法都会归到「万法唯识」,书中解释得很清楚──大梵天,是怎么、怎么回事…欲界天的天人,他的长相是怎么样、生得多高、吃什么东西…他为什么会这样?哦!原来在因地的时候,是培养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喜欢布施、持戒…因为他的心识不同,就变现出各自不同的果报。从凡夫的散乱心到禅定心、到无漏心、乃至于成佛,分成十七个阶层,详细且广泛的说明。这部论共有一百卷。不过,虽然解释的很详细,『文繁意广』,文字太多,义理也太深了,因此天亲菩萨就从『本地分』六百六十法的名数中,摘要录出一百种法,安立作《百法明门论》;所以《百法明门论》可以说是「本地分」的一个略说。

以上是介绍天亲菩萨的历史,从他最初信仰婆罗门教,到最后皈依佛教、皈依小乘部派佛教,乃至回小向大、造论的整个因缘。

天亲菩萨造的论典很多,一生当中,造了五百部小乘论典、五百部的大乘论典,世人尊称「千部论师」,总共造了一千部论。我们看了他的著作有一种感觉,不论是小乘的《俱舍论》,大乘的《百法明门论》、《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他的论典有一个特色:「文简义赅」,文字很简要、义理很深妙。《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都是如此──「文简义赅,词约理富。」在佛教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甲二、解释题目

本科「解释题目」,「标题」总持一部论的要义,我们根据传统的讲法,必须先解释这部论的题目。

《大乘百法明门论》总共有七个字,前面的六个字是「别题」,最后的「论」字是「通题」。首先解释「别题」,别题分成「总相」跟「别相」;「大乘」是总相,「百法」及「明」是别相。

先看「大乘」,先解释『乘』这个字,「乘」是指「车乘」,车乘有运载的功能。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的内心,能够不断地在佛法中熏习─闻、思、修,从听闻之后,进入如理思惟,然后再「法随法行、如说修行」。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法」就能够产生一种「运载」的力量,把我们这一念杂染的心,运载到清净的境界去,法有这样的能力,这是不共于外道、凡夫。好比你研究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及一些世间法,研究了很久,就可以依止这样的学问,获得一些个人财富。但是你说研究这些学问,能够把我们这样杂染的心转变成清净心,这是不可能的事。有许多博士、硕士,都是烦恼很重的人,因为世间的学问没有「乘」,没有到达彼岸的力量,这就是佛法不共于世间法的地方。

那么「乘」的前面加『大』字,主要拣别它不是「小乘」,是一个大车子。大乘佛法为什么叫「大」呢?清凉国师明确提出了四个意义:

第一、愿心大─「求无上菩提故」

为什么叫「愿心大」呢?我们的大乘佛法,一开始就是要你发菩提心、要你成就无上菩提。「丈夫自有冲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不像小乘教法的发心,只是希望成就阿罗汉果,这样的愿力不够大。大乘佛法愿心大,所以一开始在凡夫地,就要发愿成就无上菩提。

第二、修行大─「二利成就故」

为什么叫「修行大」呢?小乘佛教唯求解脱生死,所以选择远离人群自己用功,修学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他这一念心,从早到晚,只是念念观察自己当下的身心,别人怎么样,跟他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他的所缘境就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众生还在苦恼的境界中,颠倒、造业,跟他没关系,完全是在「自利」的功德上用功。

大乘佛法就不一样,大乘强调「慈悲心」;要求你一方面要自利,一方面也要拨一些时间来关心众生,必须要自、他二利成就;所以你也要走出佛堂,把你所觉悟的法门,这样的光明智慧流传下去。所以大乘的「修行大」,这种修行功德太大了──是成就「自、他」一切功德,二利成就,叫做「大」。

第三、时间大─「尽未来际故」

小乘的修行,一般来说,利根人「四生」就可以成就:第一生出家栽培善根,结果没有成就阿罗汉,死了;第二生又继续出家;第三生又继续出家;第四生出家,就证得阿罗汉;利根人四生成就阿罗汉。在成就阿罗汉入涅盘之前,要是你遇到小乘的行者,你想向他请示佛法,他也会告诉你;虽然说他不主动弘法,但是你有困难、向他请教佛法,他也会显神通来帮助你。但是,当一个阿罗汉进入涅盘后,那是全面的休息,他在这个世界消失后,就不出来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仍在生死苦恼当中,他完全不管。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星空中文】《玄鉴仙族》《我逃了龙傲天他妈妈的婚》《天命之上》《破云2吞海》《吞噬星空2起源大陆我吃西红柿》《你们修仙,我种田》《退队,然后捡到问题美少女》《灵能者不死于枪火》【七零文学网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大蓝书dalanshu.cc),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温馨提示:按 Enter⤶ 返回目录,按 阅读上一页, 按 阅读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阅读。
百法明门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大蓝书只为原作者妙音0的小说《百法明门论》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百法明门论》最新章节。
龙藏
龙藏

卫渊本无大志,但在时代洪流中不得不走上征战四方、开疆辟土之路,直至关山踏尽,未曾白头。不正经的简介一:仙人也怕工业化!这是一个发生在玄幻世界的工业革命的故事。

烟雨江南 连载 210万字

我的父母穿越了
我的父母穿越了

简介:袁淼一直以为失踪许久的父母已经不在人世,直到在老房子的镜子里看到他们。他们穿越了,正在逃难。之所以能在镜子里相见,是因为他们手上有面通界宝镜。袁淼通过宝镜把粮食蔬菜传递了过去,很......

我爱种绿萝 连载 4万字

末日生存安全屋
末日生存安全屋

简介:经历连续加班后老板依然深夜夺命call,和房东一年内再次通知涨租的打工人郁思宜,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个属于自己的房子,从此不再当打工牛马。一觉睡醒,梦想成真。她和其他人一起被拉......

胖哒鱼 连载 3万字

当万人嫌开始忘记以后
当万人嫌开始忘记以后

【全文完】【推推基友超可爱的萌宠预收:《和前男友分手的代价是变成猫咪》by与鹤眠,一句话对我x冷淡的男友分手后竟沉迷猫耳play?】【我的预收《事已至此,先吃饭吧!》一句话留学留得每天两眼一睁就开始写遗书,一月能写六十封T∧T文案在最下面↓求收藏★】———★—————本文文案—————★—在家,陆虞上有一位能力出众的兄长,有一位品学兼优的长姐,下有一位活泼讨喜的弟弟,毫无疑问,才貌不出众又沉默寡言

山枕月 全本 9万字

CS:才16岁,让我老登逆袭?
CS:才16岁,让我老登逆袭?

《CS:才16岁,让我老登逆袭?》刚刚考上大学的江阳因选错专业问题而苦恼着,正思考着未来的道路,老登逆袭系统突然就来了。【三十岁,你职业成绩惨淡,被同时期的天才少年打得道心破碎,终日以直播圈米为生。......

地精咖啡 连载 33万字

唯识学概要
唯识学概要

妙音0 言情 连载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妙音0 言情 连载

佛法修学概要
佛法修学概要

让你迅速掌握佛法之修学次第!

妙音0 言情 连载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妙音0 言情 连载

天台教观纲宗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言情 连载

灵峰宗论
灵峰宗论

妙音0 言情 连载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大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小说均由程序自动从搜索引擎索引

Copyright © 2025 大蓝书

本页面更新于2024-04-27 08: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