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蓝书【dalanshu.cc】第一时间更新《百法明门论》最新章节。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面,三、善十一者: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在「心所有法」当中,前面两个「遍行」跟「别境」,总共有十个心所,就是「作意、触、受、想、思」,以及「欲、胜解、念、定、慧」,这十个心所它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假设跟善的心所相应,就能够加强善心所的势力,就变成了善;假设跟烦恼相应,也能加强烦恼的势力,就变成了恶;所以遍行跟别境的心所,体性是不决定的。
而这十一个善心所,它体性决定是「善」的。换句话说,这十一个心所在我们内心活动的时候,能够产生两个功能:第一个、令我们今生得到安乐;第二个、令我们来世也得到安乐。它的体性是决定的,不管它表现出来的身业、口业是什么情况,是寂静的相貌、或是粗暴的相貌,只要内心跟这十一个心所相应,就是属于善的。
这十一个善心所:第一个「信」、第二个「精进」、第三个「惭」、第四个「愧」,刚开始先从这四个心所下手,因为这四个心所让我们建立因果的观念,深信因果而启发「精进、惭、愧」,进一步达到「无贪、无瞋、无痴」。「无贪、无瞋、无痴」必需要有一点止观的力量,内心有对治的力量;而「轻安」、「不放逸」、「行舍」,跟「不害」,这个多少要有一点禅定的力量,这四个心所要生起就比较不容易了,不是散乱心就能够生起的。多数有一点禅定相应。
上一堂课讲到蕅益大师说:『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是说善心所的活动,能够带动此世顺益、或是来世顺益,所以说它的体性是善的,因为它能够成就可乐的果报。
第一个「信」,昨天大致讲过了,我们再简单说明一下。什么是「信」呢?『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而为体性;对治不信,乐求善法,而为业用。』这个「信」,所信的对象,主要是对三宝的境界,假设是对外道的教法生起信心,那就不是这里讲的「善」。因为你对邪知邪见生起信心,不一定能够引生今生、来生可乐果报,所以不能讲善。这个地方的「信」,所信的对象一定是佛法僧的三宝境界。我们对于三宝境界,有三方面要生信:
第一个、「实」:相信三宝的功德是真实存在的。第二个、「德」:相信三宝具有大功德,内心生欢喜心。第三个、「能」:相信三宝的功德,通过努力是可以成就的;这不是天方夜谭,是可以成就的事情。
『深忍乐欲,心净而为体性』,对于三宝的实、德、能,出自内心的真诚,没有一点虚假,是一种很清净、很真诚的皈依,这个就安立作「信」。「信」一活动,能够把我们不信的疑根消灭;既然相信三宝,就很容易会去修习一切善法,这是它的作用。
我们对于三宝的信心,大乘跟小乘有点不同;我们讲「皈依佛」,小乘所谓的「佛」是指应化身,因为《阿含经》里面,并没有明显讲到佛陀的法身、报身。在《阿含经》里面是说:佛陀在迦毘罗卫国出生,之后出家修行,然后在菩提树下菩提迦耶成道、□□,最后八十岁入涅盘。经中对于佛陀是这样描述的,其他的就一字不提了。所以小乘所皈依的佛,是两千五百多年、那一期应化的佛,应化身佛是有老病死的,所以佛陀就灭度了。
你看《阿含经》的思想,强调自依止、法依止,不强调皈依佛,因为佛陀入灭了、入了无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是一种不生不灭的境界,没有生灭相。以《大毘婆沙论》说,一切阿罗汉入涅盘之后,等于是一个无情境界,这时候你去忆念祂的名号,不能感应道交。
这一点也是大乘跟小乘不一样的地方,大乘所皈依的佛,主要是佛的法身、报身,就是天台宗说的「迹本二门」。天台宗的思想是认为:虽然佛陀的应化身有老病死,但是佛陀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积功累劫、所成就的清净法身跟报身,是没有老病死的──「深信诸佛皆充满」。所以大乘里面讲到「他力门」,有净土宗跟密宗,很强调与本尊相应。
就是说:我们一个念佛人,你一定要相信阿弥陀佛没有灭度,这件事情很重要。虽然说我们的眼睛看不到、耳朵也听不到,见闻觉知都感觉不出阿弥陀佛的存在,但是我们从大乘经典─佛陀的圣教量,可以确定阿弥陀佛没有灭度,祂无量功德庄严的法身、报身,存在法界当中。
天台圆教宗也说:佛陀那一念清净心是有明了性的,不像阿罗汉的涅盘,是空空荡荡的没有明了性;大乘的涅盘有明了性,有明了性那就可以感应道交,你忆念祂的名号,就能够「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念跟弥陀的大悲愿力感应道交。所以这地方大乘、小乘对于「佛」的定义是有点不一样。这是大乘不共小乘的地方,我们皈依佛的应化身,但是我们更要皈依佛的法身、报身,这就是所谓「感应道交」。
在《阿弥陀经》讲到往生的条件,临命终时要「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这个正念分明,以唯识来说,正念起码有三个心所要现前:第一个,你的「信心」要现前。第二个,你的「愿力」要现前。第三个,名号,名号那个「声相」要现前。三者合起来说就是:「信、愿、持名」。也就是:当佛号现前时,你一定要相信这句名号总持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祂一定能够救拔你,然后你对这个名号通身靠倒、一心皈命。如果信心的力量没有生起,那这句名号就不能帮助你。
所以说弥陀的功德,对你到底能产生多大的加持力,完全决定于我们的信心;你一分的信心、一分的加持,十分的信心、十分的加持。当然,临命终的信心,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你平常的栽培,不断的去串习这样的法义,一次又一次「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把道理弄懂。对于佛陀的皈依,先把无始的疑根拔除,相信弥陀是存在的,存在于法界,这时候你才能够对祂生起皈依,这是「信」的范围。
再看第二个善心所:「精进」。
『二、精进者,于断恶修善事中,勇猛强悍,而为体性;对治懈怠,成满善事,而为业用。』
精进的对象有两件事情:第一个「断恶」,第二个「修善」。我们对于这两件事情,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勇猛强悍,而为体性。』不是畏畏缩缩的,是一种勇猛的、强悍的,任何逆境现前都不能够障碍,这是精进的体性。『对治懈怠,成满善事,而为业用。』当精进心生起时,懈怠的心就消灭了,能够快速的、乃至在一生当中,就能够成就圆满善事。所以说「精进」能够使令我们快速成就功德。
精进的对象有两个─「断恶」和「修善」;就着「断恶」来说,有两件事情要做:
第一、已生的恶法令断:这是说我们一个修行人,要经常保持觉照的功夫,就是不要老是看别人的缺点,多反观自己的身业、口业、意业,有没有出现恶法。假设这三业有出现恶法,马上就要让它停下来。为什么?因为恶法的出现,表示它会引生你未来痛苦的果报,假设你不停止的话,你就要为现前的恶法,付出痛苦的代价。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强调说:「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它消灭。」就是「当下」这两个字,你马上要转念念佛,因为你内心的烦恼相续,表示你未来会出现痛苦。所以断恶的第一个态度,就是在你身口意里面,已生的恶法,要赶快令它断灭。
第二、未生的恶法令不生:讲实话,我们都是烦恼众生,有时候在清净的环境,身口意不出现恶法,但不表示我们内心就是清净的。所以随时要注意,尽量不要跟恶因缘接触,修行就是要「戒慎恐惧」,小心一点,不要太过于大胆。
我们看忏公师父的修行,他老人家一生都很谨慎小心,我听说忏公师父五十岁之前,不正眼看女众,亲近他再久的女众信徒,他跟妳讲话,眼睛是看地下的,当然他老人家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他要做给后辈看。像这样一个修行人,尚且要战战兢兢,尚且跟女众保持距离,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出家几十年来,我发觉很多人在菩提道上栽跟斗,栽在女色境界的,多数都是艺高人胆大的人,不怕死的。所以说修行人要保守一点,烦恼没有断,它随时会活动,古人讲:「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直到临命终为止。
你要是入了法身境界,那是无障碍境界,那是可以的,现在不是啊。我们从现在到往生极乐世界之前,都要随时小心,一步走错,很可能你这十几年来,努力的积功累德,完全破坏掉,多可惜啊,还得重新开始。所以这个「未生的恶法令不生」很重要,你经常要注意外在的恶因缘,不要让它生起。
这是我们对于恶法的两个态度─已生的恶法令断,未生的恶法令不生。其次,对于善法也有两个态度:
第一、未生的善法令生:我们每个人的善根不一样,这个人欢喜打坐、他打坐很好,这个人欢喜持戒、这个欢喜拜佛,每个人善根不一样。对于别人的优点,我们都要赞叹,看到别人修行我都要随喜;这种随喜的心,能够使令我们没有生起的善根,容易生起。为什么呢?先结个善缘。我们修行人最怕的就是嫉妒心──「你一天拜一千拜,有什么了不起!」他是没什么了不起,我们是起不了,你就是不能拜啊。所以说我们对一切善法的态度要随喜,先跟这样的善法结善缘,这个善法在你的身心要出现,就会比较容易。这是未生的善法,要使令它赶快生起。
第二、已生善法令增长:如果你已经能够打坐一个小时了,不要得少为足,不要说「能够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很多人十五分钟都坐不下去!」你这样想就障道了。修行善法的态度,应该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们对于善法的追求,是没有满足的、愈多愈好;一个小时成就以后,再往一个半小时努力。已生的善法要使令它相续增长,善法是愈多愈好。
这是对善法也是两个态度:未生的善法令生,已生的善法令增长。
这是「精进」的相貌,是对断恶、修善能够勇猛强悍而为体性。透过精进,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成就大功德,这是精进的作用。
再看第三个「惭」,第四个「愧」,这两个一般都是合起来用的。
『三、惭者,依于自身及法,生于尊贵增上,由斯崇尚,敬重贤善,羞耻过恶而不敢为,以为体性;别则对治无惭,通则息诸恶行,以为业用。』
「惭」,主要是依止两种力量:第一个是「自身增上」。第二个是「法增长」。「自身增上」,就是一种自我的期许,自我期许有两个:一个你要想:我得到暇满人身,比如说我得到一个天人的果报,天人的果报太快乐,没有出离心,这不是修道的法器,这种身心的快乐绵延不断太快乐,太快乐了这个人静不下来,他也不想静没有出离心。而三恶道的果报是有出离心,但是太苦恼了,苦恼的逼迫太厉害了,想要修学佛法没办法专注,因为那个苦恼太厉害了。只有「人」的果报,才是修道的法器,所以得到暇满人身要知道珍惜,这就是「自增上」,珍惜自己的一种自我期许。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离婚后,我被烂片女王觊觎了》《封神:开局被抽龙筋》《古代农家养娃种田日常》《临安不夜侯》《我真没想穿越啊》《高达之吹过宇宙的风》《帝皇的告死天使》《龙凤猪旅行团》《仙子,逼我吃软饭是吧》《志怪书》
天才一秒记住【大蓝书】地址:dalanshu.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