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明门论》转载请注明来源:大蓝书dalanshu.cc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九面,『四、无明者,亦名为痴。』这是六根本烦恼第四个「无明」,什么是无明呢?『亦名为痴』,它在佛教中,另一个名词就是愚痴的「痴」。
『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障无痴善根,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关于「痴」的体性,是对于诸法的谛理─「二空真如之理」,以及对于缘起的差别事相;也就是对于真谛、世俗谛─『迷闇为性』。所谓『迷』是指「迷惑」,从来没有学习佛法,什么都不懂,迷惑;『闇』是说即使学习也学习不来,根性非常闇钝,迷惑闇钝,过去生智慧善根栽培不够。
这样的体性有什么过患呢?『能障无痴善根,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就会障碍我们无痴智慧的善根生起,因为愚痴的缘故,所以会广泛的造作一切杂染业力。因为愚痴,看不到诸法的真实相,就不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既然不知善恶,只好随顺习气,一切杂染业力就会现前。
「无明」,可以说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一切罪恶的根源,就是无明!
「无明」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有两个相貌:
一、是「异熟果疑」:是说我们不知道善业能够成就可乐果报,也不知道恶业能够成就不可乐果报,认为世间是没有因果的。这种愚痴是最严重的,叫「异熟果疑」。对于「异熟果疑」,《瑜伽师地论》提出一个说明,它说我们造恶业有三种情况:一个是「依贪」,一个是「依瞋」,第三个是「依痴」。就以杀生来做譬喻。
(一)譬如我们杀一只鸡,你为什么杀鸡呢?因为我喜欢牠的肉,我不是想杀牠,是欢喜牠的肉,所以必须把牠杀了,这是「依贪」而起杀业。这是第一个。
(二)你为什么要杀那只鸡呢?我不想吃牠的肉,但是我看牠不顺眼、看到牠不欢喜,就把牠给杀了,这是「依瞋」。
(三)当然,这个「痴」也可能和贪、瞋和合;你为什么杀鸡呢?鸡本来就是上天创造给我们吃的!鸡鸭鱼肉,天下一道菜。鸡出生就是注定给人吃的,所以杀鸡没有罪业!「依痴」在《瑜伽师地论》说这个罪业是最重的。因为前面的贪、瞋烦恼在造杀业时,假设还相信因果,多少有一点惭愧心,只是一时控制不了烦恼,但是内心当中有忏愧心的活动,所以能够折损一点恶业的势力。如果是依止邪见─「鸡鸭鱼肉,天下一道菜」,那你在造杀业的时候,是尽情杀生,完全没有一点惭愧心,杀业在内心是一种无障碍的境界,这时候杀业的势力就非常猛利
,以后得果报也就非常强大。所以在《瑜伽师地论》上说,造恶业依止邪见,「依痴」罪业是最重的,为什么?无惭愧心故。所以「痴」很严重,尤其是「异熟果疑」。
二、是「真实义疑」:是对于生命真实的道理──我空、法空的智慧,我们不明白。这是比较微细的愚痴。总之,就是对于理跟事──迷闇为性。
在《俱舍论》上说,有两种因缘,使令一个人出生会愚痴:
第一、你过去生有「谤法」的因缘
好比你说这些大乘经典,都是后人结集的,都不是佛说的──诽谤大乘佛法,言非佛说;或者你说这些佛法都是语言文字,没有什么真实作用,谤法。因为谤法的因缘,生生世世感得愚痴,就算听到佛法,你也听不懂;法师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奇怪你还是听不懂。就是你这一念心跟正法之间有一道墙,被谤法的罪障,障住了,使令清净的法水不能到入你的心中。这是谤法的因缘。
第二、你过去生有卖酒、卖毒药给别人
这个也会有问题,你造这种业,使令一个人迷惑颠倒;所以卖酒、卖安非他命,将来会堕到三恶道去,以后回到人间,生生世世愚痴,没有智慧。《俱舍论》说,由于这两种因缘使人愚痴。
「愚痴」是最不好的事,一个人愚痴,就会广泛地造作恶业;因为心中没有目标,没有所谓的「崇重贤善」,也没有所谓的「轻拒暴恶」,就是说内心欢喜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造罪都是非常厉害的,以后得果报,就非常坚固很难忏悔。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了解道理非常重要,因为一切罪业的根源,来自于愚痴,在根本烦恼里面,这是最严重的烦恼。
假设我们内心很愚痴,就很难增上,当然也不会去对治罪业;对于所做的罪业没有惭愧心,生命就很难离苦得乐了。应该透过佛法的闻思去栽培智慧,虽然刚开始听不懂,但是假设我们再不栽培,那以后更没有机会了。在修行上,智慧就像眼睛一样,能够引导我们辨别什么是善业、什么是恶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该做;而这样的抉择能力就是靠智慧而生起的,所以「无明」是应该要对治的。
再看第五个「疑」就是「怀疑」。看它的体性:
『五、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及诸善品为业。』
「疑」,所面对的对象是什么呢?是对「谛理」─真实不虚的道理。「谛」就是真实不虚,主要是讲「四圣谛」。佛陀所说的「苦谛」,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是招感性,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苦、集、灭、道。「苦、集」是世间的因果,「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对于这种道理,犹豫不决;好比心疑难道我们修善业,真的能够成就可乐果报吗?造恶业真的会堕到三恶道去吗?修习戒定慧真能够成就圣人吗?世界上真的有圣人存在吗?世界上真的有阿弥陀佛吗?心存怀疑。不是说完全不相信,但犹豫不决,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在那个地方犹豫不决,不决定。
这样有什么过患呢?『能障不疑及诸善品为业』,因为我们的怀疑,使令这一切善法就被障碍了;因为不相信的缘故,就不能在一切善法中精进修学。你不敢肯定,就不敢决定下来,生命就在犹豫不决当中,一天一天浪费掉了。
这个「怀疑」,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中,提出三种相貌,讲的更广泛、清楚:
第一是「疑法」:对于所修学的佛法产生怀疑。「疑法」正是《百法》所说的,是针对「四圣谛」法─修学四圣谛真的能够成就圣道吗?对法的本质产生怀疑。
第二是「疑师」:对于师长的功德产生怀疑。怀疑这个师长真的能够引导我们在佛法中增上吗?怀疑!对于师长的怀疑,假设我们是生长在正法时代,拜一个阿罗汉、菩萨、圣人,内心有无漏的戒定慧当师父,事情就很单纯了,因为圣人的身口意都是清净的,我们容易对师父生起信心;但是我们过去没有这种清净业力,正法时代过去了、像法时代也过去了,到了末法时代,我们才得到人身,还好遇到了佛法,虽然是末法,但至少还有法。生在末法时代,因为过去业力的招感,所拜的师父多数都是凡夫,虽然他这一念心能够摄持正法,但是也摄持了很多的烦恼,有时候是散发出正法、有时候是散发出烦恼,这时候我们怎么办呢?应该怎么去面对呢?
智者大师说:一个贫穷的人想要得这个珍宝,只要能得到珍宝,你所有的资具都具足了,就能离苦得乐了。但这个珍宝在哪里呢?这个珍宝不是在一个干净的地方,正法时代珍宝是放在干净的地方,但末法时代的珍宝是放在垃圾堆旁边,为了取得珍宝的缘故,你必须要忍受垃圾的味道。也就是说:当我们亲近师长的时候,这个师长有这方面的功德,但是可能也有某方面的缺陷,怎么办呢?身为一个弟子,尽量不要去看师长过失的那一面,就取他的优点、取他的宝就好,垃圾的那部分我们不要去取,但要忍受,因为你离开了师长,你就得不到他这方面的加持。
我亲近忏公师父很久之后,才慢慢体会什么叫做「老实厚道」。我从他老人家身口意观察,哦,原来「老实厚道」是这样的境界啊!我发觉一个人厚道一点,比较能够跟师长亲近长久;一个刻薄的人,很难跟师长相处太久,变成很多事都要靠自己摸索,师长很多的经验他都得不到传承、教授。所以忏公师父经常教诫:要老实厚道!一个厚道的人比较能够得到师长的加持,因为他能够包容师长的缺点,吸收每一位师长的优点,这样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摸索,你才能在垃圾旁边取到宝,所以这个「疑师」当然会对自己产生障道。
第三是「疑自」:这个「自」是指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说还没有修习佛法之前,杀盗淫妄什么罪都做,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因果道理;学习佛法以后,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么真的在临命终时,只是仰赖这一念的信心、愿力和名号的功德,真的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清净国土吗?真的吗?那我过去所造的恶业不会障碍我吗?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其实,「怀疑」跟你的「愚痴」有关系,所以我们修净土的人,「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谛」很重要。你能够了解「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了解在粗浅的心识活动的深处,那个本质是清净的,烦恼活动都是串习因缘而有的。你能够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就会发觉过去的罪业,并不能障碍你。其实罪业会障碍我们,是来自于我们的执着,你坚固执着罪业有真实体性,那它就真的能障碍你;它障碍你,不是它本身会障碍你,是你对它的执着。
如果我们看到内心的真相,这一切罪法──「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我现在一心皈命阿弥陀佛,过去的罪业烦恼,相续心都已经慢慢调伏了,这时候就相信往生是决定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些罪业都没有真实的体性,只要临命终时,这些烦恼罪业不要现前──「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佛号现前」,那么就能够感应道交。
所以「空性的智慧」,对我们修学佛法非常重要,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烦恼不能障碍你;你能够观察它如梦如幻,不随它转,它就不能障碍你;你要是不能观察毕竟空,那它真的能障碍你。所以佛法的确很妙,障碍的确是从内心的执着生起,所以怀疑跟智慧有关系。
这是讲到「怀疑」的三种相貌:疑师、疑法、疑自。因为怀疑的缘故,使令我们在善法中修学,不能进步,这是第五个根本烦恼─疑。
『六、不正见者,亦名恶见。』
这是一种邪恶的知见,什么是邪恶的知见呢?
『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
所谓「不正见」,就是对四圣谛的道理,因为没有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的缘故,两眼一闭,就在寂静心中,东打妄想、西打妄想,这样『颠倒推求』,内心也生起一种智慧,但是这种智慧是一种「染慧」─染污的智慧。
这里的「不正见」跟前面的「愚痴」不一样。愚痴是『于诸谛理,迷闇为性』,迷闇是说这个人从小学读到国中、高中读到大学,大学到硕士、博士,把世间的学问全都学了,还是不知「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一天过一天,心中没有什么知见,这个是迷闇─迷闇为性,也就是一种「痴」。但是这个「不正见」,他内心当中已经有知见存在,对于宇宙人生,也能够讲出一套他自己认为玄妙的道理来解释宇宙人生,有他自己的知见,而这个知见不是佛法的传承,而是颠倒推求来的,跟前面的「无明」不一样,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
『能障善见,招苦为业。』当一个人先入为主,一开始没有亲近善知识,在心中打妄想,相出一个知见之后,等到再去亲近善知识的时候,就很难接受善知识的善见,后果当然是招来很多苦恼。因为错误的知见,会引生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就会招感痛苦的果报。他没有看清宇宙人生真相,虽然也想断恶修善,但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分不清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分不清楚;所以给自己带来很多痛苦,他也不知道痛苦的根源来自于不正见。
「不正见」有五种情况:
『复有五种:一萨迦耶见。萨迦耶义翻积聚,亦名身见,谓于五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一、『萨迦耶』,翻成中文叫「积聚」,亦名「身见」;「积聚」主要是指我们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为什么叫「积聚」呢?就是同一类性质的,把这些有质碍的东西,如血肉、筋骨等等,汇归成一类叫做「色蕴」;还有我们身体当中的感受,也就是「受蕴」,乃至于「想、行、识蕴」,简单说就是指「五蕴」。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大蓝书dalanshu.cc),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