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大蓝书dalanshu.cc),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七面︰己五、无为法
本论正宗分,主要是分成两大科:第一大科是解释「何等一切法」,第二大科是解释「云何为无我」。
在第一大科当中,广泛的说明一切法的差别相─「何等一切法」。本论论主天亲菩萨立一百个法,来解释宇宙万法的生起和变化。这一百个法分成了五类:第一是「心法」,第二是「心所有法」,第三是「色法」,第四是「心不相应行法」,第五是「无为法」。前面四个都是属于有为法,最后这一科是介绍「无为法」。看论文: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首先标出「无为法」的种类,总共有六种。我们看蕅祖的注解,分成两科来说明:第一科是「总标」,第二科是「别释」各别解释这六种无为的差别,先看「总标」解释什么叫作无为。
『上之四种色心假实,皆是生灭之法,名有为性。无此有为,假名无为,非更别有一个无为之法,在于有为法外,而与有为相对待也。故云:「但是四所显示。」然为既无矣,尚不名一,云何有六?正由是四所显故,不妨随于能显说有六别。』
『上之四种色心假实,皆是生灭之法,名有为性。』这一段先把前面所介绍的四种「色心假实」诸法:「色」是指色法,「心」是指「心王」与「心所」法;「假法」跟「实法」,《唯识学》的定义是说:假设它是由业力所变现的境界,所谓「因缘变」,过去的善恶业力所变现的境界,或者是色法、或者是心法,都是属于「实法」。假设境界的出现,是由我们第六意识「分别心」所创造出来的,这个叫「假法」;二者是有差别的。
总之,色心当中有假法、实法,就看它是「因缘变」,或是「分别变」来决定。但是不管是「因缘变」,或是「分别变」,都是属于造作的生灭之法,有生、有住、有异、有灭;因缘和合即生起,之后产生各种变化,或者增加、或者减少,最后消失掉,这都是有为法,而「有为法」就是一种生灭之法。
『无此有为,假名无为,非更别有一个无为之法,在于有为法外,而与有为相对待也。故云:「但是四所显示。」』
至于「无为法」的安立,是说当我们把色心生灭的境界,把它停下来,不管用什么方法把它停下来,显出寂静的状态,我们安立作「无为」。换句话说,不是另外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法叫「无为法」,不是,而是就着「有为法」的生灭相停下来,安立作「无为」。「在于有为法外,而与有为相对待也。」所以说它是『四所显示』,是前面四个「有为法」表现出来的一种寂静状态,安立作「无为」。
这句话道理比较深,我们先讲一个譬喻比较容易了解。好比说我们可以把一个人分成两种状态,第一个是他觉醒的时候,有很多的造作,比如工作、上课、拜佛、诵经,乃至于吃饭,都是属于生灭、有为的境界。但是当他累了、睡觉了,这时候身体都不能动,进入一种寂静的状态;虽然是同一个人,却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生灭状态,一种是睡觉状态,就着他生灭的状态,我们安立作「有为法」,就着他睡觉寂静的状态,安立作「无为」。
我们的真如佛性也是如此,它随顺造作的因缘,现出各式各样的有为法,有杂染法、有清净法;杂染法跟清净法开展出来,又是各式各样。真如佛性也能够依止无为的因缘现出「无为法」,不过,后面讲到的这六种无为,大致上是由两种因缘而成就的:
第一种是依「禅定」而现出的无为法,这多数都是属于外道。外道修习禅定、随顺禅定的因缘,也能够显出相似的寂静状态,也是可以成就无为。另外一种,不但是有禅定,还要有般若波罗蜜─「定、慧等持」才能显示无为法;这是佛教的无为,不论是小乘、或是大乘的无为,都必须要有禅定跟智慧。总之,「真如」由于禅定跟智慧的因缘,也能够显现无为的状态。就是同一个「真如」,但是因缘不同,而现出有为、无为。换句话说,这两个都不是有独立体性的。
『然为既无矣,尚不名一,云何有六?正由是四所显故,不妨随于能显说有六别。』
「为」就是造作,既然连造作的因缘都没有,是一种寂静的状态,「一」都不可得,怎么会有「六」种无为呢?『四所显故』,它是借前面的心王、心所、色法、不相应行,四个有为法的变化而显现出来的。所以不妨随于能变现的这方面来说,而安立「无为法」的六种差别。因为能变现的心王、心所各式各样,所以就约着能变现的差别性质,而安立六种差别,但是它的体性还是我空、法空的真如,不是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法叫「无为」法,它也是由因缘所显现。
这是介绍「无为」的安立,是离开了生灭状态,显现一种寂静的状态;这是「总标」解释无为的状态。以下解释无为的差别相貌。在憨山大师的《百法》注解中,他的意思是说:第一个「虚空无为」是总相,第二、三、四、五、六是别相。
[一、虚空无为者:非色非心,离诸障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
这里的「虚空」是一个譬喻,以虚空来作譬喻。这「虚空无为」具足三个特性:
一、「非色非心」:「无为」它不是「色法」,所谓「色法」是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禅宗有一句话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是说我们想要找出「真如」这种无为的境界啊,「觅即知君不可见」,你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找不到的,它不是色法、不是见闻觉知所能够攀缘的境界,你的见闻觉知不能够达到第一义谛的境界,不可以,所以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但它也不是断灭的,「不离当处常湛然」,无论你是凡夫或是圣人,这个无为法都是存在的,「湛然」就是很光明、很明显的现前。它不是「色法」,不是见闻觉知所能够明了的境界;但也不是「心法」,不是八识心王以及它相应的心所;八识心王跟心所都有「能、所」,无为法的境界没有「能、所」,两者不同。这是无为法的第一个特色「非色、非心」─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
二、「离诸障碍」:凡夫的色心诸法,有三种障碍: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活动的时候─烦躁扰动会恼害身心,所以说是障碍。其次是「业障」,如果造的罪业太重,这些恶的业力也会障碍你,你想往生极乐世界不可能,你想往生到天上也不可能,如绳系缚,使令你不得自在。第三「报障」,果报体也是一种障碍;我们在三界得一个果报,就一定要受老、病、死的折磨,当你生病的时候就痛苦了,就一定要去看医生。在无为的境界里,没有这三种障碍,所说「离诸障碍」,没有烦恼、业力、果报的障碍。
三、「无可造作」:无为法,它是没有造作的相貌,它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
这三种特性:『非色非心,离诸障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先把「无为法」做一个拢总解释,它的总相是这样的。那么以虚空来作譬喻,因为虚空就是「非色非心,离诸障碍,无可造作」。像《楞严经》上说,一座很大的山,你把这座山挖了一个大洞,虚空也不会增加﹔你说我挖得愈多、空的地方愈多?不是的;山增高了,虚空也不减少;山减少了,虚空也不增加;虚空有这种无障碍的境界,因此把它比喻作「无为法」。
佛陀在《般若心经》中,解释一切法的空相─无为空性,说出了几个相貌:「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法毕竟空,没有生灭相
─「不生不灭」,没有生起、也没有消失。「不垢不净」─你造罪业,不会染污它﹔你造善法,也不会让它更清净。「不增不减」─
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凡夫的境界,真如不会减少;成就佛道,真如一点也不增加。世法的增减、染净、生灭,这些相貌都没有;我们愿意不愿意承认是一回事,它的本来相貌就是这样。所以才说「无可造作,故名无为。」它无形无相,不会有生起、变化,或者消失的相貌。
这里用「虚空」来比喻很恰当,虚空就是这样,不管你在虚空中怎么造作,盖了十栋房子,虚空也不减少,你把房子拆掉了,虚空也不增加,就是这种境界──「离诸障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
这一段总相,先把「无为」作一个拢总说明,以下各别解释无为差别相貌。下面五个别相,分成两类:第一是「择灭无为」,第二是「非择灭无为」。这也是无为的两大相貌,一个是因为「择灭」而显现,一个是「非择灭」而显现。
所谓「择」就是「智慧」,也就是「抉择」─
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灭」是指「无为法」。为什么用「灭」呢?就像火燃烧得很炽盛,火有时候变大、有时候变小,把这个火熄灭了,而得寂静的状态,叫作「灭」。这种寂静
─「灭」的出现,有两种因缘:第一个是因为智慧的拣择─我空法空的智慧,另一种不是智慧所成就的,看以下解释:
[二、择灭无为者:正慧简择,永灭烦恼,所显真理,本不生灭,故名无为。]
所谓「正」就是「不颠倒」,凡夫的思想是颠倒的─非有计有;五阴身心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却执为有一个「我」,这叫颠倒,这样的思想与无明相应。而「择灭无为」是正确、不颠倒、合乎诸法实相的智慧─是依于我空、法空智慧的简择,息灭了三界烦恼,显现本不生灭的真理,故名「无为」。这是佛陀圣弟子所成就的,无论是二乘行者、或是大乘行者,所证得的无为,皆不共于外道,是依般若波罗蜜,破坏了烦恼而显现的。
[三、非择灭无为者:复有二种:一者、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故名无为。二者、有为缘阙,暂尔不生,虽非永灭,缘阙所显,故名无为。]
「非择灭」是说无为的现前,不是依止智慧所显的。又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情况是『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是说我们的自性本自清净,无论造了多重的恶业,它还是清净本然;虽然这种清净还没有开显,不能受用,但是其体本来清净,不必经由无漏之智慧方显,故名「无为」。
禅宗有一则公案说:有一位禅师去顶礼一位老和尚,那位老和尚很谦虚说:「莫礼老朽」,你不要顶礼我这老朽啊,这个色身是会老病死的!对方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回答说:「礼非老朽者」,我不是顶礼你的臭皮囊,是顶礼臭皮囊当中,那个不老、不病、不死的「非老朽者」,就是指清净的真如佛性,所以说是「礼非老朽者」。所以「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故名无为」,这样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无为,本性清净,也可以说是无为,换句话说,从本性的境界来看,那是没有烦恼,没有罪业,没有果报,人人都有清净无为的本性。
第二个『有为缘阙,暂尔不生,虽非永灭,缘阙所显,故名无为。』这种无为是依止「禅定」而安立的,四禅八定。『有为缘阙』,是说一切有为法,皆是仗因托缘而生起的,如果欠缺了因缘,自然就处在「无为」中。好比外道或是佛弟子,在禅定的境界中,有为法的因缘暂时停下来,因为入了禅定以后,跟外面的境界就没有接触,只有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而已,前五识都不活动了;在这种杂染因缘缺乏情况下,整个烦恼、业力、果报暂时不生起来;虽然不是永灭,但是「缘阙所显」,也可以暂时安立作「无为」。
总之,「非择灭无为」有两种意义:第一个是从本具的佛性来观察,可以说它是非择灭。虽然我们没有般若波罗蜜,但心中还是有无为法,因为其体本自清净。第二个是因为缘阙不生,好比依止禅定的力量,使令烦恼跟业力不动,这样也可以安立作无为;不像前面「择灭无为」,必须具备禅定与般若波罗蜜智慧,方能显现。
「择灭无为」与「非择灭无为」,都是属于无为法,一个是佛弟子专有的,一个是通于凡夫以及圣人,这个是不同的地方。所以无为法大致上分两种,一种是般若波罗蜜相应的,一个是禅定波罗蜜相应的。这两个又开出三种无为法:第一个「不动灭无为」多数是外道修的;第二个「想受灭无为」是小乘行者;第三个「真如无为」,才是真正的大乘无为。我们由浅入深,来看这三个无为法。
[四、不动灭无为者;入第四禅,双忘苦乐,舍念清净,三灾不到,亦名无为。]
「不动灭无为」,大多属于外道的修法,也就是「非择灭」─
依止禅定的力量而生起的。之所以安立作「不动灭」,它的境界就是「不动」;那为什么叫「灭」呢?因为他的身心暂时不动,这种不动状态主要是指进入第四禅。
其实是这样的:我们凡夫的心动来动去,有时候想善、有时想恶,有时在三宝的境界活动、有时跑到五欲的境界去,就是到处去攀缘、游荡。而修禅定的人,他就把这一念心给摄持住,让心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上,不动;不让它跑到善的境界去、也不让它跑到恶的境界去,就是不动
─「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这时候内心明静不动,从「未到地定」进入到初禅。
初禅一现前,「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内心还有微细的寻伺,还能够做某方面的思惟观察,就是「觉观寻伺」。因为内心寂静的关系,就有三昧乐─有喜、有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但是虽然有喜有乐,还是保持「心一境性」,这个喜乐不会干扰他的寂静。可是他观察到寻伺的觉观,会干扰禅定,于是就呵责「寻伺」;寻伺不活动之后,就从初禅进入到二禅
─「定生喜乐地」。这时候禅定转深,寻伺不活动,内心没有「觉」也没有「观」,完全是寂静的状态,就是喜跟乐。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