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第二十一卷《大乘百法明门论》

百法明门论 妙音0 加书签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大蓝书dalanshu.cc),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七面︰己五、无为法

本论正宗分,主要是分成两大科:第一大科是解释「何等一切法」,第二大科是解释「云何为无我」。

在第一大科当中,广泛的说明一切法的差别相─「何等一切法」。本论论主天亲菩萨立一百个法,来解释宇宙万法的生起和变化。这一百个法分成了五类:第一是「心法」,第二是「心所有法」,第三是「色法」,第四是「心不相应行法」,第五是「无为法」。前面四个都是属于有为法,最后这一科是介绍「无为法」。看论文: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首先标出「无为法」的种类,总共有六种。我们看蕅祖的注解,分成两科来说明:第一科是「总标」,第二科是「别释」各别解释这六种无为的差别,先看「总标」解释什么叫作无为。

『上之四种色心假实,皆是生灭之法,名有为性。无此有为,假名无为,非更别有一个无为之法,在于有为法外,而与有为相对待也。故云:「但是四所显示。」然为既无矣,尚不名一,云何有六?正由是四所显故,不妨随于能显说有六别。』

『上之四种色心假实,皆是生灭之法,名有为性。』这一段先把前面所介绍的四种「色心假实」诸法:「色」是指色法,「心」是指「心王」与「心所」法;「假法」跟「实法」,《唯识学》的定义是说:假设它是由业力所变现的境界,所谓「因缘变」,过去的善恶业力所变现的境界,或者是色法、或者是心法,都是属于「实法」。假设境界的出现,是由我们第六意识「分别心」所创造出来的,这个叫「假法」;二者是有差别的。

总之,色心当中有假法、实法,就看它是「因缘变」,或是「分别变」来决定。但是不管是「因缘变」,或是「分别变」,都是属于造作的生灭之法,有生、有住、有异、有灭;因缘和合即生起,之后产生各种变化,或者增加、或者减少,最后消失掉,这都是有为法,而「有为法」就是一种生灭之法。

『无此有为,假名无为,非更别有一个无为之法,在于有为法外,而与有为相对待也。故云:「但是四所显示。」』

至于「无为法」的安立,是说当我们把色心生灭的境界,把它停下来,不管用什么方法把它停下来,显出寂静的状态,我们安立作「无为」。换句话说,不是另外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法叫「无为法」,不是,而是就着「有为法」的生灭相停下来,安立作「无为」。「在于有为法外,而与有为相对待也。」所以说它是『四所显示』,是前面四个「有为法」表现出来的一种寂静状态,安立作「无为」。

这句话道理比较深,我们先讲一个譬喻比较容易了解。好比说我们可以把一个人分成两种状态,第一个是他觉醒的时候,有很多的造作,比如工作、上课、拜佛、诵经,乃至于吃饭,都是属于生灭、有为的境界。但是当他累了、睡觉了,这时候身体都不能动,进入一种寂静的状态;虽然是同一个人,却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生灭状态,一种是睡觉状态,就着他生灭的状态,我们安立作「有为法」,就着他睡觉寂静的状态,安立作「无为」。

我们的真如佛性也是如此,它随顺造作的因缘,现出各式各样的有为法,有杂染法、有清净法;杂染法跟清净法开展出来,又是各式各样。真如佛性也能够依止无为的因缘现出「无为法」,不过,后面讲到的这六种无为,大致上是由两种因缘而成就的:

第一种是依「禅定」而现出的无为法,这多数都是属于外道。外道修习禅定、随顺禅定的因缘,也能够显出相似的寂静状态,也是可以成就无为。另外一种,不但是有禅定,还要有般若波罗蜜─「定、慧等持」才能显示无为法;这是佛教的无为,不论是小乘、或是大乘的无为,都必须要有禅定跟智慧。总之,「真如」由于禅定跟智慧的因缘,也能够显现无为的状态。就是同一个「真如」,但是因缘不同,而现出有为、无为。换句话说,这两个都不是有独立体性的。

『然为既无矣,尚不名一,云何有六?正由是四所显故,不妨随于能显说有六别。』

「为」就是造作,既然连造作的因缘都没有,是一种寂静的状态,「一」都不可得,怎么会有「六」种无为呢?『四所显故』,它是借前面的心王、心所、色法、不相应行,四个有为法的变化而显现出来的。所以不妨随于能变现的这方面来说,而安立「无为法」的六种差别。因为能变现的心王、心所各式各样,所以就约着能变现的差别性质,而安立六种差别,但是它的体性还是我空、法空的真如,不是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法叫「无为」法,它也是由因缘所显现。

这是介绍「无为」的安立,是离开了生灭状态,显现一种寂静的状态;这是「总标」解释无为的状态。以下解释无为的差别相貌。在憨山大师的《百法》注解中,他的意思是说:第一个「虚空无为」是总相,第二、三、四、五、六是别相。

[一、虚空无为者:非色非心,离诸障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

这里的「虚空」是一个譬喻,以虚空来作譬喻。这「虚空无为」具足三个特性:

一、「非色非心」:「无为」它不是「色法」,所谓「色法」是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禅宗有一句话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是说我们想要找出「真如」这种无为的境界啊,「觅即知君不可见」,你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找不到的,它不是色法、不是见闻觉知所能够攀缘的境界,你的见闻觉知不能够达到第一义谛的境界,不可以,所以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但它也不是断灭的,「不离当处常湛然」,无论你是凡夫或是圣人,这个无为法都是存在的,「湛然」就是很光明、很明显的现前。它不是「色法」,不是见闻觉知所能够明了的境界;但也不是「心法」,不是八识心王以及它相应的心所;八识心王跟心所都有「能、所」,无为法的境界没有「能、所」,两者不同。这是无为法的第一个特色「非色、非心」─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

二、「离诸障碍」:凡夫的色心诸法,有三种障碍: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活动的时候─烦躁扰动会恼害身心,所以说是障碍。其次是「业障」,如果造的罪业太重,这些恶的业力也会障碍你,你想往生极乐世界不可能,你想往生到天上也不可能,如绳系缚,使令你不得自在。第三「报障」,果报体也是一种障碍;我们在三界得一个果报,就一定要受老、病、死的折磨,当你生病的时候就痛苦了,就一定要去看医生。在无为的境界里,没有这三种障碍,所说「离诸障碍」,没有烦恼、业力、果报的障碍。

三、「无可造作」:无为法,它是没有造作的相貌,它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

这三种特性:『非色非心,离诸障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先把「无为法」做一个拢总解释,它的总相是这样的。那么以虚空来作譬喻,因为虚空就是「非色非心,离诸障碍,无可造作」。像《楞严经》上说,一座很大的山,你把这座山挖了一个大洞,虚空也不会增加﹔你说我挖得愈多、空的地方愈多?不是的;山增高了,虚空也不减少;山减少了,虚空也不增加;虚空有这种无障碍的境界,因此把它比喻作「无为法」。

佛陀在《般若心经》中,解释一切法的空相─无为空性,说出了几个相貌:「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法毕竟空,没有生灭相

─「不生不灭」,没有生起、也没有消失。「不垢不净」─你造罪业,不会染污它﹔你造善法,也不会让它更清净。「不增不减」─

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凡夫的境界,真如不会减少;成就佛道,真如一点也不增加。世法的增减、染净、生灭,这些相貌都没有;我们愿意不愿意承认是一回事,它的本来相貌就是这样。所以才说「无可造作,故名无为。」它无形无相,不会有生起、变化,或者消失的相貌。

这里用「虚空」来比喻很恰当,虚空就是这样,不管你在虚空中怎么造作,盖了十栋房子,虚空也不减少,你把房子拆掉了,虚空也不增加,就是这种境界──「离诸障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

这一段总相,先把「无为」作一个拢总说明,以下各别解释无为差别相貌。下面五个别相,分成两类:第一是「择灭无为」,第二是「非择灭无为」。这也是无为的两大相貌,一个是因为「择灭」而显现,一个是「非择灭」而显现。

所谓「择」就是「智慧」,也就是「抉择」─

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灭」是指「无为法」。为什么用「灭」呢?就像火燃烧得很炽盛,火有时候变大、有时候变小,把这个火熄灭了,而得寂静的状态,叫作「灭」。这种寂静

─「灭」的出现,有两种因缘:第一个是因为智慧的拣择─我空法空的智慧,另一种不是智慧所成就的,看以下解释:

[二、择灭无为者:正慧简择,永灭烦恼,所显真理,本不生灭,故名无为。]

所谓「正」就是「不颠倒」,凡夫的思想是颠倒的─非有计有;五阴身心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却执为有一个「我」,这叫颠倒,这样的思想与无明相应。而「择灭无为」是正确、不颠倒、合乎诸法实相的智慧─是依于我空、法空智慧的简择,息灭了三界烦恼,显现本不生灭的真理,故名「无为」。这是佛陀圣弟子所成就的,无论是二乘行者、或是大乘行者,所证得的无为,皆不共于外道,是依般若波罗蜜,破坏了烦恼而显现的。

[三、非择灭无为者:复有二种:一者、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故名无为。二者、有为缘阙,暂尔不生,虽非永灭,缘阙所显,故名无为。]

「非择灭」是说无为的现前,不是依止智慧所显的。又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情况是『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是说我们的自性本自清净,无论造了多重的恶业,它还是清净本然;虽然这种清净还没有开显,不能受用,但是其体本来清净,不必经由无漏之智慧方显,故名「无为」。

禅宗有一则公案说:有一位禅师去顶礼一位老和尚,那位老和尚很谦虚说:「莫礼老朽」,你不要顶礼我这老朽啊,这个色身是会老病死的!对方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回答说:「礼非老朽者」,我不是顶礼你的臭皮囊,是顶礼臭皮囊当中,那个不老、不病、不死的「非老朽者」,就是指清净的真如佛性,所以说是「礼非老朽者」。所以「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故名无为」,这样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无为,本性清净,也可以说是无为,换句话说,从本性的境界来看,那是没有烦恼,没有罪业,没有果报,人人都有清净无为的本性。

第二个『有为缘阙,暂尔不生,虽非永灭,缘阙所显,故名无为。』这种无为是依止「禅定」而安立的,四禅八定。『有为缘阙』,是说一切有为法,皆是仗因托缘而生起的,如果欠缺了因缘,自然就处在「无为」中。好比外道或是佛弟子,在禅定的境界中,有为法的因缘暂时停下来,因为入了禅定以后,跟外面的境界就没有接触,只有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而已,前五识都不活动了;在这种杂染因缘缺乏情况下,整个烦恼、业力、果报暂时不生起来;虽然不是永灭,但是「缘阙所显」,也可以暂时安立作「无为」。

总之,「非择灭无为」有两种意义:第一个是从本具的佛性来观察,可以说它是非择灭。虽然我们没有般若波罗蜜,但心中还是有无为法,因为其体本自清净。第二个是因为缘阙不生,好比依止禅定的力量,使令烦恼跟业力不动,这样也可以安立作无为;不像前面「择灭无为」,必须具备禅定与般若波罗蜜智慧,方能显现。

「择灭无为」与「非择灭无为」,都是属于无为法,一个是佛弟子专有的,一个是通于凡夫以及圣人,这个是不同的地方。所以无为法大致上分两种,一种是般若波罗蜜相应的,一个是禅定波罗蜜相应的。这两个又开出三种无为法:第一个「不动灭无为」多数是外道修的;第二个「想受灭无为」是小乘行者;第三个「真如无为」,才是真正的大乘无为。我们由浅入深,来看这三个无为法。

[四、不动灭无为者;入第四禅,双忘苦乐,舍念清净,三灾不到,亦名无为。]

「不动灭无为」,大多属于外道的修法,也就是「非择灭」─

依止禅定的力量而生起的。之所以安立作「不动灭」,它的境界就是「不动」;那为什么叫「灭」呢?因为他的身心暂时不动,这种不动状态主要是指进入第四禅。

其实是这样的:我们凡夫的心动来动去,有时候想善、有时想恶,有时在三宝的境界活动、有时跑到五欲的境界去,就是到处去攀缘、游荡。而修禅定的人,他就把这一念心给摄持住,让心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上,不动;不让它跑到善的境界去、也不让它跑到恶的境界去,就是不动

─「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这时候内心明静不动,从「未到地定」进入到初禅。

初禅一现前,「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内心还有微细的寻伺,还能够做某方面的思惟观察,就是「觉观寻伺」。因为内心寂静的关系,就有三昧乐─有喜、有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但是虽然有喜有乐,还是保持「心一境性」,这个喜乐不会干扰他的寂静。可是他观察到寻伺的觉观,会干扰禅定,于是就呵责「寻伺」;寻伺不活动之后,就从初禅进入到二禅

─「定生喜乐地」。这时候禅定转深,寻伺不活动,内心没有「觉」也没有「观」,完全是寂静的状态,就是喜跟乐。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温馨提示:按 Enter⤶ 返回目录,按 阅读上一页, 按 阅读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阅读。
百法明门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大蓝书只为原作者妙音0的小说《百法明门论》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百法明门论》最新章节。
炮灰的人生2(快穿)
炮灰的人生2(快穿)

倾碧悠然 连载 850万字

我,班主任,被迫营业
我,班主任,被迫营业

【本文文案】运夏市三中高一(10)班,是老师们避之不及的存在。高中毕业就要继承家业的富二代、父母离婚各有新家的没人管的孩子、大脑发育障碍的问题少年……全塞进了10班。平均成绩常年垫底不说,家里有背景的......

linnay 连载 10万字

龙藏
龙藏

卫渊本无大志,但在时代洪流中不得不走上征战四方、开疆辟土之路,直至关山踏尽,未曾白头。不正经的简介一:仙人也怕工业化!这是一个发生在玄幻世界的工业革命的故事。

烟雨江南 连载 210万字

被迫嫁给一个枭雄
被迫嫁给一个枭雄

简介:【绝世枭雄VS清冷美人】梁朝末年,山河飘摇、胡人铁蹄南下,自此开始长达百年的乱世,文化断层,史称“胡马之乱”。漠北王拓跋骁,汉胡杂血出身寒微。十六岁横空出世......

拭微 连载 8万字

我行让我来[电竞]
我行让我来[电竞]

LOL某场比赛,某知名气人主播正在解说并转播。主播:这辅助,真下饭。主播:打野如果是我队友,我现在已经挂在泉水为他弹钢琴了。主播:我建议这位选手回去好好练练他的补兵。观众:口嗨个p!你行你上啊!主播:你爹我还真行。观众:嗯嗯嗯:)你行我头砍下来给你踢。几个月后,LPL老牌战队TTC公布新中单选手,染着张扬蓝发的男生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一手劫玩得出神入化,谁见谁死,女粉们纷纷在爬墙的边缘试探。MVP

酱子贝 连载 95万字

天台教观纲宗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言情 连载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妙音0 言情 连载

佛法修学概要
佛法修学概要

让你迅速掌握佛法之修学次第!

妙音0 言情 连载

唯识学概要
唯识学概要

妙音0 言情 连载

灵峰宗论
灵峰宗论

妙音0 言情 连载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妙音0 言情 连载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大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小说均由程序自动从搜索引擎索引

Copyright © 2025 大蓝书

本页面更新于2024-04-27 08: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