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第二十卷《大乘百法明门论》

百法明门论 妙音0 加书签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四面︰七、无想报。

「无想报」,是属于□□第四禅─无想天的果报。前面「无想定」跟「灭尽定」,一个是外道人士、一个是三果以上的圣人,都是以人的果报体而入此定的。而「无想报」不是人的果报,它是修得「天」的果报,我们看解释:

[七、无想报者︰外道修无想定,既得成就,舍此身后,生在第四禅天,五百劫中,前六识心及彼心所长时不行,惟有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揽彼第四禅中,微细色质为身,彼微细色,即是第八识所变相分。依此色心分位假立。]

这段文,我们分成「因」跟「果」来解释,先讲「因」─『外道修无想定,既得成就』,是说外道不知道空性的真理,只知道修习禅定;修什么定呢?修「无想定」,就是修习前面的无想定,使令第六意识不思善、也不思恶,内心保持无想;慢慢地这个无想的功德成就了,这是他的因地﹔也就是他还在人间的时候,已经成就了无想定。等他命终之后,生到第四禅天;第四禅天里面有九层天,其中有一天叫「无想天」,他的寿命是五百劫;在这五百劫当中,四百九十九劫保持一种无想的状态,完全没有任何的分别,没有六转识。

剩下的一劫呢?就是前半劫,他刚生到无想天,还有想、还能够回忆──喔,为什么能够生到无想天?原来我是生长在什么地方、什么因缘成就无想定、什么因缘死了、最后生到此天,前半劫「想」的心所还有活动;以及最后要死亡的后半劫,想心又开始活动,知道下辈子要投生到哪里;如果下辈子是要堕到三恶道去,他就会很苦恼。

所以无想天的果报,在五百劫的四百九十九劫当中─『前六识心及彼心所长时不行』,这时候他的生命体,第六识跟心所完全不活动,只有第七识微细的「俱生我执」,及第八识的明了性仍在。这是讲内心的状态,只有第七识跟第八识,前六识都不活动。

那他的色法呢?『揽彼第四禅中,微细色质为身』,因为他的心法非常的微细,所以色法也特别的精妙而且有光明,能现出光明。这种微细的色法,当然不是清净法身所变现,因为他的我执、法执并没有破坏。这种微细的色法是怎么有的呢?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一种杂染的情识所变现的,『依此色心分位假立』叫无想报。

「无想报」,在四禅八定当中,它的果报是很特别的;在四禅八定中,不管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于空无边处、

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他们的第六意识都还在;虽然第六意识随着禅定的转深—当第六意识跟「定」心所(欲、胜解、念、定、慧─五别境中的定心所)相应时,如是定次第的转深,第六意识都还在,只是愈来愈微细、愈来愈寂静,唯有「无想天」的果报,第六意识不活动。换言之,四禅八定当中,只有「无想天」第六意识不活动,其它的四禅八定,第六意识跟定心所相应都还在,所以特别把它安立作「无想报」。当然这个「无想报」是因地修「无想定」所成就的果报。

这地方「作意、触、受、想、思」,对于「想」─『于境取像以为体性,施设种种名言,以为业用』,我们很容易对它错认消息。一个人出家之后,如果不依止善知识、也不研究佛法,就自己一个人修,内心一次又一次修习寂静法。然后观察为什么会有生命呢?就是因为有「想」,而且你又发觉到「想」的波动,就想让「想」停下来。停下来之后,内心寂静觉得很舒服。但是这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经常修「无想」,修久了以后,人会很愚钝,很难领悟真理,讲道理也听不懂,跟你说这是善业、这是恶业,完全不懂如何去分别。

那么「佛者觉也」,修学佛法是为了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是要把「想」灭掉。我们看经典,佛陀呵责「想」─「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那是因为你在五欲当中,施设种种名言,所以佛陀才呵责你──「于境取像」的这个「想」。但是佛陀也赞叹在三宝境界活动的「想」,好比佛陀在《观经》里,赞叹这个「想」:「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假设我们不研究经典,认为佛陀一下子呵责这个「想」,一下子又赞叹这个「想」,怎么来取舍呢?

其实,五徧行﹙作意、触、受、想、思﹚当中,佛陀呵责你在五欲境界─「于境取像以为体性,施设种种名言」,这样的「想」是呵责的。但是你观想阿弥陀佛依正庄严、观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法甚深法义,佛陀是赞叹的,因为光明智慧,也是从「想」生起。「诸佛正徧知海」,诸佛的智慧是正、徧、知;「正」是一切法的根本,就是一切法「如」;「徧」是普遍观察诸法的差别相。总之,佛陀的根本智、后得智,也是依止「想」生起的。假设我们不修学佛法,自己打坐,内心寂静住就好。是的,心寂静了,但是很难把问题给彻底解决,因为根本没看清楚问题的根源。你不学佛法你不知道,生命的问题在于「无明」,不是在这个「想」。

关于「徧计执」还有「真如」,后面会讲到。你内心对于外境的自性、执着不破坏掉,想保持寂静住,无法保持太久,「如石压草」,你压不了这个「想」,这样的寂静状态很容易失掉。虽然你的妄想没有了,但是你的菩提心、六波罗蜜、无量无边的功德也没了,问题在这里。所以对于「想」,佛陀的意思是要「转识成智」,应该把五欲中的想,转念念佛、念法、念僧﹔不是把它消灭,而是换一个所缘境。佛法讲「不二法门」,这句话讲的妙──「不二」,是谁造五逆十恶呢?是「想」;成就诸佛万德庄严也是「想」,就是一念之间的迷、悟而已,所以这地方我们要注意。我们从这个无想定、无想报,可以看出来,外道确实是错认消息。

[八、名身者:名诠诸法自性,如眼耳等种种名字。]

以下「名身」、「句身」跟「文身」,都是语言文字的一种表达。什么叫「身」呢?就是「聚集」的意思,把同一类的聚集起来叫「身」。『名诠诸法自性,如眼耳等种种名字』,「名」就是各式各样的名词或名称;人跟人之间要互相沟通,你讲什么话、我听得懂,我讲什么话、你也听得懂,就必须安立各种名字──这是眼睛、这是耳朵、这是胡子、这是杯子…这叫作「名」。

[九、句身者:句诠诸法差别,如眼无常,耳无常等种种道理。]

所谓「句」,能诠释诸法之差别。前面的「名」,只是诠释诸法各别的体性,不能够将诸法做一个比较。简单说:「句」是把「名」多加上几个字,就构成一个完整的义理,完整的义理就叫作「句」。换言之,「句身」必须要具完整的道理。什么是完整的道理呢?举一个譬喻:「眼睛是无常的」,喔,这是一个道理。如果你只是讲「眼睛」,那这个道理不完整,因为「眼睛」只是一个名词。我们说「眼睛是无常的」,表示眼睛是会败坏的,现在存在不是永远存在,总有一天眼睛会败坏,这就是眼睛无常;耳朵也是这样,那耳朵也是无常,还有一切法也是无常。总之,能够完整表达义理的,叫作「句」。

[十、文身者:文即是字,为名句之所依。此三皆依色声法尘分位假立。若语言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声立。若书册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色立。若心想中所有名句文字,即依法立。此方眼耳意三种根识独利故,偏约三尘立名句文。若他方余根识利,则香饭天衣等,并可依之假立名句文三。是故六尘皆为教经,亦复皆为行经,皆为理经也。]

所谓「文」也就是「字」,这是一个单字。前面的「名」与「句」,都需要依文字建立起来;好比眼睛、耳朵、眼睛是无常、耳朵是无常…这些「名」跟「句」,都是许多「字」累积而成的,所以这个「字」是「名」跟「句」的基础。

但是不论是「名」、「句」、或是「文」,三者都是依止色尘、声尘跟法尘安立起来的。怎么说呢?举一个例子﹕『若语言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声立』,好比人跟人之间的沟通,要靠声音来表达。像我们中国佛教真是了不起,中国佛教的梵呗─炉香赞,这种音调的声音,能够激发出你出世的道心﹔当然,如果是世间靡靡之音,唱了以后也会让你生起很多烦恼。所以声音能够表达很多的义理,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很大,起善念?或起恶念?是有影响的。

『若书册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色立』,又好比我们用眼睛去看书,才知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而这名、句、文字是眼睛所缘的境界;所以书册里面的名、句跟字,是依「色尘」表达出来的。

『若心想中所有名句文字,即依法立』,前面依止「声音」跟「色法」都是属于外境;这里「法尘」是属于观想。好比我们诵《佛说阿弥陀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正报庄严─阿弥陀佛与诸菩萨、阿罗汉聚在一起…总之,极乐世界有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各式各样的庄严。而这些庄严,我们是依止文字,随文入观,然后在心中出现,这就是依「法尘」而安立的。

所以有三种情况,能够使令我们从中获得道理,第一个声音、第二个色法、第三个法尘。

再看蕅祖解释:『此方眼耳意三种根识独利故,偏约三尘立名句文。若他方余根识利,则香饭天衣等,并可依之假立名句文三。』「此方」,是指我们娑婆世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当中,「眼根、耳根、意根」这三根特别利,对于外境的明了、分别功能特别强,所以才依此三尘安立名、句、文。

但是,他方世界就不一定了,你看《维摩结经佛国品》,佛陀讲到他方国土,有各式各样不同的众生,比如香积佛国,弟子随佛出家,打坐时,内心有障碍,他到佛前,向佛陀顶礼、礼拜、请佛陀开示,佛陀不说法,就给他一碗饭吃,他吃了以后,障碍就消除了;或是在天衣佛国里,弟子心中有苦恼、心不安,请佛陀为他安心,佛陀也不说法,就给他一件衣服,衣服穿上去,他心就安了。所以在各式各样国土里,佛陀可以把他的真理─圣道法门,放在饭里、衣服里,使令我们前五识跟饭菜、衣服接触时,这个「道」就契入到我们的内心去。但是,我们娑婆世界不可以,娑婆世界吃饭、穿衣很难觉悟道理,大多要靠声音,因为娑婆世界众生耳根特别利,所以佛陀才把他的圣道放在音声里,佛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透过这个声音,可以把佛陀放在音声里的圣道,吸收到我们内心里面,变成我们心中的道。其他国土方式是各式各样,如前面所说有香饭的,有天衣的。

当然,极乐世界的庄严更是不得了,它是「五尘说法」─胜妙五尘。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上说,一般的国土五尘说法很困难,大都是一尘,好比吃饭是靠舌头在吸收圣道;衣服是身尘,当身体跟衣服一接触──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但是阿弥陀佛创造极乐世界是五尘说法,你到极乐世界去欣赏风景、看看宫殿──啊呀,非常殊胜庄严!戒定慧就增长了;还有你在极乐世界喝一口水,你的戒定慧也增长了。就是你的前五识跟外境一接触,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这样的境界啊!

佛经讲﹕「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的确如此,因为阿弥陀佛因地参考各式各样的每一位佛陀度化众生的差别,才创造这个五尘说法;你耳朵好,就有很多的声音让你听──「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你不喜欢用耳朵听,对音乐没有兴趣,欢喜欣赏画,习惯用眼睛来欣赏,那也可以啊,看看极乐世界的风景,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有些人对于欣赏风景没兴趣、听音乐也没有兴趣,吃东西有兴趣,可以,你一吃极乐世界的饭菜,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极乐世界能够三根普被,主要的特色就是──五尘都有圣道。所以这地方讲『若他方余根识利,则香饭天衣等,并可依之假立名句文三』,五尘都能够表达义理。

『是故六尘皆为教经,亦复皆为行经,皆为理经也。』所谓「经」,有「教、行、理」─「言教、行法、真理」都含摄在六尘当中,透过六尘而显示道理。举一个例子︰隋唐时代,有一位法师,不是中国法师是印度法师。这位法师的鼻子特别厉害,光闻味道,就能够知道很多事情真相。他不懂中国文字,但是你拿一本《春秋》给他闻,他闻一闻,啊呀,这本书里有浓厚的血腥之味;另外再拿《易经》给他闻,嗯,这本书里有玄妙的道理。所以说六尘都能够含摄教经、行经、理经。不过,就着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来说,主要是眼、耳、意─用眼睛去看经典、耳朵听闻佛法、第六意识加以分别;我们修学圣道所依止的根,多数是依「眼、耳、意」三种根识,这是约娑婆世界众生说的。

[十一、生者:依于色心仗缘显现假立。]

所谓「生」,当色心诸法出现时,就叫做「生」,《成唯识论》云:『本无今有,有位名生。』「生」是怎么有的呢?「仗缘」,不是自然而有,是仗着种种因缘和合,显现出来的。好比我们在人道,得人的果报体,当一个富贵的人,下辈子堕到畜生道当狗,是一种卑劣的畜生果报体。同一个生命体,今生是人的色心,下辈子是狗的色心,这是什么因缘呢?是「业力」的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而这个「行」,就是「业力」;所以才说色心的出现,是仗缘,仗着你的善业跟恶业的因缘,而生起的。

[十二、住者:依于色心暂时相似相续假立。]

色心诸法出现之后,也不是马上就消失;当业力还在,就有暂时、前后的「相似」;当然,实际上每一剎那,都会有变化,但是变化不大,有一种「住」的现象,或者是住世八十年、或者是住世七十年,就是暂时有相似相续的情况,安立作「住」。

[十三、老者:亦名为异。依于色心迁变不停,渐就衰异假立。]

所谓「老」,就是「变异」,当色法渐渐趋向衰老、内心精神也衰退了,就叫作「老」。简单说:当我们的色心念念不住,起了迁变流动,慢慢地衰老变异,安立作「老」。

[十四、无常者:亦名为灭,依于色心暂有还无假立。]

「无常」是「灭」的意思,当人的果报体、或者是畜生的果报体、天的果报体,在消失的那一剎那,安立作「无常」。也就是色心『暂有还无』,暂时存在,当势力消失、因缘散尽时,就结束了。

关于「无常」,我昨天去跟一位亡者助念,看到亡者躺在板子上,全身用一块布包起来,把头、脚都包起来。这个人曾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能够活动、能够吃饭、睡觉,跟我们完全一样,但是现在却躺在那个地方,这就是无常。我心想:总有一天我也会躺在这个地方,当有一天无常到来时──「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但是,又有谁能够体验到无常呢?

总认为生命今天相续、明天相续、后天也应该相续,永远会相续下去。既然生命是相续的,就应该要创造更多财富、眷属、以及我所爱的,事实上当无常一来,这些都没有用的。当我们躺在板子上,对我们真正有帮助的是什么?就是你善业的力量─认真修行、积功累德。所以趁现在一口气还没断,应该要多积善业──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死亡时,布施的善业、持戒的善业、忍辱的善业、精进、禅定的善业,以及在佛法闻思的智慧善业,唯有这六波罗蜜的善业,才带得走,其他没有一样你带得走。

有时候我们去帮人家助念,才会想到:原来有一天我也会死亡。这会带给我们什么警惕呢?喔,在生命当中,哪些东西才是真正带得走的,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你所积集的善业,这件事情可以带走。所以「无常观」很重要,能够提醒我们:生命是暂时的,累积那么多财富、眷属,对来生一点帮助都没有,应该多累积自己的善业才对。

[十五、流转者:依于色心因果前后相续假立。]

所谓「流」就是「相续」,「转」是「生起」──相续的生起。意思是说:依止色心因果前后的相续而假立为「流转」。

我们的色法跟心法,能够造业,也能够出现果报,若因、若果都是不断灭,前后相续;如是因果生灭、相续不断,安立作「流转」。总之,生命依赖业力而得以相续流转,那么生命的相续,由于业力的相续;业力的相续,由于心识的相续─以识为体,而在生死中流转。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大蓝书【dalanshu.cc】第一时间更新《百法明门论》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温馨提示:按 Enter⤶ 返回目录,按 阅读上一页, 按 阅读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阅读。
百法明门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大蓝书只为原作者妙音0的小说《百法明门论》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百法明门论》最新章节。
我爹不可能是反派
我爹不可能是反派

叶祈一直是别人眼中温润如玉的玄天门大师兄,直到他被人暗算,修为尽失、金丹破碎、灵根被毁,他就像是变了个人一般,独居孤峰断绝与所有人的联系。后来,叶祈有幸重塑灵根,修为甚至更进一步,但曾经温润如玉的大师......

烟波江南 连载 9万字

无限旅游团
无限旅游团

燕孤鸿 连载 910万字

末日生存安全屋
末日生存安全屋

简介:经历连续加班后老板依然深夜夺命call,和房东一年内再次通知涨租的打工人郁思宜,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个属于自己的房子,从此不再当打工牛马。一觉睡醒,梦想成真。她和其他人一起被拉......

胖哒鱼 连载 3万字

我有一家动物民宿
我有一家动物民宿

简介:【复健期,手速很慢,作者身弱,且家中康复期病人需照顾,初步定为每周更1~2章】【下本开《(美娱)好莱坞女王》或者《重生华娱做女导》,以创作感觉为主,什么有感觉写什么,重点一提,可能换书名......

赵今 连载 5万字

我的父母穿越了
我的父母穿越了

简介:袁淼一直以为失踪许久的父母已经不在人世,直到在老房子的镜子里看到他们。他们穿越了,正在逃难。之所以能在镜子里相见,是因为他们手上有面通界宝镜。袁淼通过宝镜把粮食蔬菜传递了过去,很......

我爱种绿萝 连载 4万字

天台教观纲宗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言情 连载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妙音0 言情 连载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妙音0 言情 连载

佛法修学概要
佛法修学概要

让你迅速掌握佛法之修学次第!

妙音0 言情 连载

唯识学概要
唯识学概要

妙音0 言情 连载

灵峰宗论
灵峰宗论

妙音0 言情 连载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大蓝书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小说均由程序自动从搜索引擎索引

Copyright © 2025 大蓝书

本页面更新于2024-04-27 08:03:38